
府城,海南一座古老的城镇。明洪武年初,琼州设府统领全岛,府治设于此,城名由此而来。民国期间改称琼城;建国后,琼城、府城、红城等交替更换,直至1979年3月才复称府城至今,它是琼山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核心地域。
琼州府城池的城墙,从宋、元朝开始有所创置,至明清两代历经风雨,多次修建,石土结合,城池周长1253丈,高2.7丈,厚2.8丈,雉堞1843个,库铺57间,开东、南、西三个城门,城门上各置门楼一座,北无城门则建望海楼一座。南筑长堤,引南渡江支流为濠,四周构筑护城河。后又在城西门外增筑土墙380丈,作为子城。城池内地形呈北高南低之势,依地势和城墙,街道布局以东西向的今文庄路、忠介路为主线,其余路巷多在南部辅开,逐步形成“七井八巷十三街”纵横交错的城镇交通网络。也就是这些出名的街坊小巷纵横交错,为我们留下了昔日沧桑的历史足迹。1994年一月府城被国务院批准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府城的“七井八巷十三街”的素称源于何时,已难查实,但它确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名字,它体现了昔日古城人口集中,店铺林立,商贾云集,市肆兴旺的繁华景象。它是古城历史的印证,社会进步的记录。我们踏访了一些地方,询问了一些老者,采写了一些传说和故事,给后人留下一些历史鳞爪。为了避免文字的重复,以倒叙式记述“七井八巷十三街”的来龙去脉。
(编辑:谢军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