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银字汝白,琼山那邕人(今海口府城镇南部)。她的祖父冯仕俊、父亲冯源都是举人,都在外省当过教谕。冯银是家中的独女,自小聪颖过人。墓志中称 “银在襁褓中,仅能言,父教以诗书,即成诵。稍长,博通经史”。
这个聪慧的女子,最终嫁入了明代海南最有名望的家族———府城攀丹唐氏。唐氏一门,有明一代登进中举者多人,可谓书香弈世。唐继祖的祖父唐舟、伯父唐亮都是进士。后来对海南文化贡献巨大、编写《正德琼台志》的唐胄,是继祖的族弟。唐家的名气,从姻亲的名字中也可见一斑,如大名鼎鼎的丘浚是唐家的女婿(丘夫人唐氏也颇有诗名),王佐则是唐家的外甥。对这样一门亲事,冯银欢喜不已:“是族风味可人,吾归得所矣。”
虽是嫁了书香世家,冯银的才情却没有得到展示。“有古幽闲淑女之风”的她,成为《正德琼台志》列女传中的典范。志书中记载了冯银的孝行。冯银对婆婆陈氏极为孝敬,一次陈氏生病,冯银心急之下,竟割股和羹让其进食,以求婆婆痊愈。书里还录了另一桩事,写的是冯银的贤惠。唐氏虽是大家,但“家计素淡薄”。唐继祖的祖父唐舟,官至监察御史,回乡时两袖清风,“家无担石之储,处之晏如”。成化年间,继祖的弟弟充解官料亏空,继祖卖掉冯银的从嫁田偿还,而她“亦无难色,乡里以为贤”。
丈夫长年在外谋职,自己在家奉老抚幼。才女冯银对这并不风花雪月的日子没有抱怨。她在自序中写道,与儿子同读到颜回安于箪食陋巷的典故时,高兴而起,说 “吾与颜氏之子同俦哉!吾虽居于陋巷,朝焉命仆以耕,则有余食矣;夜焉督婢而织,则有余衣矣;暇则与子观书,则有余乐矣。”墓志中称,“其所作诗尤多”,但直至死后,她的诗作才得以示人。对这位含而不放的女子,王佐读过她的诗后深深感喟:“惜乎不幸为女子,莫自彰显于世也。”
几百年后,在府城镇攀丹村唐氏大宗祠里,唐氏二十四世孙———75岁的唐南伯依然记得这位会写诗的女子。翻着自己用小楷仔细抄录的冯银诗作,老人很是骄傲:“我们唐家不只才子多,才女也不少!”的确,作为海南最早的女诗人,冯银的名字和诗句,应该被更多的人熟知。
极具才名本自无双
吴小姑仙迹难寻踪
吴小姑的身世就像一个谜。她的《海山仙人词》和飘零的命运,直到今天,仍让人猜测不止。
海南历来少有词人。一部《中国词学大辞典》中,举出的海南词人只有宋代的白玉蟾、明代的丘浚和清代的吴小姑。中华诗词学会理事、海南诗词学会副会长周济夫先生认为,自明以后,海南文风大兴,有诗集传世的达数十家,但能填词的仅见丘浚、钟芳、王弘诲三人,到清代就更少,只见吴小姑一人。
而吴小姑的名字和词作,在海南清代的方志和文集中,竟不曾见记载。倒是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南陵人徐乃昌刊印的《小檀栾室汇刻百家闺秀词》中,收录了署名为琼山吴小姑的《唾绒词》一卷(即《海山仙人词》)。卷中有词十首,词作内容不似一般闺媛诗人的哀怨缱绻,有踏山看水的浪漫,有怀古凭吊的豪气,也有别离家乡的愁绪。从词作中可见,这位海山仙人,通音律,擅填词,活泼清丽,极富才情。
收录在《海山仙人词》的吴小姑画像,有书卷之气又不失妩媚之情。
明清以后,女子诗文结集出版的渐多,但相比于男性,依然凤毛麟角。清代著名女诗人沈善宝在《名媛诗话·自序》中说道:“闺秀之学与文士不同,而闺秀之传又较文士不易……闺秀既无文士之师承,又不能专习诗文,故非聪慧绝伦者,万不能诗。生于名门巨族,遇父兄诗友知诗者,传扬尚易;倘生于蓬荜,嫁于村俗,则湮没无闻者,不知凡几。”
吴小姑何许人也?她的作品又何以被收录成集?经周济夫先生努力,终于从广东友人处得到一册刻于清同治一年(1862)的《海山仙人词》影印本,从其词作和词集前多人题写的80余篇(首)叙文题咏中,慢慢理出一些端倪。
吴小姑大约生于道光五年(1825),卒于咸丰一年(1851),虚龄仅廿七。她在词作中多次提及“琼城”(即府城),且有“学士庄瑶峰侧,是侬家第宅”、“家乡别,家乡别,回首望琼台”之句,而“学士庄”“琼台”都在府城,由此推测她可能是府城人。词集中,小姑被时人誉为“极具才名本自无双”。而这样颇负词名的女子,应当出自书香之家。叙文中称其有“翰院家风”,或许是指小姑出自府城翰林院编修吴典(乾隆年间进士)家族。
小姑后来嫁给广东潮阳人邱玉珊为侧室。邱是秀才,著有《粤海镜要》、《松寮诗话》等。邱翁比小姑年长许多,但夫妇俩琴瑟调和,同游山水,共填词曲,很是恩爱。叙文中《柳堂诗话》提及,“小姑既逝,翁日趺坐松寮,焚香供像,年近九旬,犹手作蝇头楷字,抄小姑诗词,千里外邮寄柳堂,属采入诗话。”邱翁这番深情,让人感叹。小姑若泉下有知,应宽慰舒怀了。
www.hkwb.net AllRights Reserved
海口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21001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898—66822333 举报邮箱:jb66822333@163.com 琼ICP备2023008284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