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九五七年五月琼剧演员首次赴京演出受到毛主席亲切接见。图为毛主席与陈华(右二)等琼剧演员亲切握手。

“小文华”陈华运腔自成一派,被誉为“陈华腔”。资料图片由省琼剧院提供 陈耿翻拍
纪念琼剧名角陈华、红梅、林道修逝世十周年
历史是这样悲伤的巧合,2000年,三位琼剧名角陈华、红梅与林道修,在同一年先后辞世而去,让人在悲恸之余,也叹息不已。今年的12月16日,省琼剧院以研讨会的方式,纪念三位梨园先辈逝世十周年。海南日报记者走访了三位琼剧界先辈的亲人,缅怀他们为琼剧事业所作的贡献。
——编者
陈华(1924—2000)曾师从琼剧名生韩文华(1906-1969),唱腔、动作都模仿得颇具神韵,在海南解放前便有“小文华”之美誉。陈华并未满足于此,他不断地学习进取,终成自己独特的唱腔风格——“陈华腔”,得到艺术界普遍认可。他不仅是一位知名的琼剧表演艺术家,也是儿女们心目中的好父亲。
风趣节俭的严父
陈华生有两男两女,老三陈邦华对父亲最深的印象,是父亲的风趣。“我父亲很会讲笑话,常常把全家人逗得前俯后仰,他自己却不动声色;而且,同样一个故事,我们怎么讲都不好笑,他配上动作和表情却可以讲得很风趣,这应该跟他是一个演员有关系。”
陈华的4个儿女中,老四陈红月是唯一继承父业的。她是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省戏剧家协会理事、国家二级演员,现在省琼剧院三团任主要角色。“没有演出任务的时候,父亲不喜欢外出应酬,而是在家里看书,高兴时就唱几句戏文;饭菜丰盛的时候,他就喝上几杯小酒。”陈红月说,“他这个人很节俭,抽完烟,舍不得丢掉纸烟盒,而是展开来练毛笔字;他最容不得我们浪费粮食,要求碗中的每一粒饭必须吃干净,甚至在饭桌附近的墙上贴上古诗‘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陈邦华和陈红月的母亲白燕,也曾是一位知名旦角,可惜“文革”期间已经去世,使得兄妹俩缺少了母爱。他们记得小时候,每次听到卖冰棍小贩的吆喝声后,就会对父亲说:“爸,口水流了!”陈华却说:“那就咽下去。”
虽然陈华在子女吃零食的事情上表现得很“抠门”,但孩子们在学习上有什么需要,他却舍得投入,一点都不含糊。
相关稿件: “海南梅兰芳”:琼剧泰斗林道修
(编辑:谢军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