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宋代以后,海南海边服饰风格逐渐明显,《宋史-蛮夷列传》记载,“朱崖环海,豪富兼并,役属贫弱;妇人服缌缏,绩木皮为布”。清《万州志》卷三《疍人》条有:“妇人髫垂后,或插髻包金。戴平头藤笠,负贩”。
从记载上看,海南渔民服饰风格总体一致,易于识别,渔民们走南闯北,仅凭对方的穿着就可以判定是否是同乡。但由于经济发展、外来文化等因素影响,海南的东部、南部渔区少见传统服饰,而西部渔民服饰则仍延续传统。
传统渔民服饰最有特点的要数渔女们穿的左襟衫———无领、袖短、衣服扣子在身体左侧,衣服两侧下摆有分叉。
民间文化学者邓天庆对渔民服饰颇有研究,他介绍,左襟衫又称“大襟衫”,虽称“大襟”,但衣服上身后反而显得紧身狭窄。“左襟衫是渔民们在生产劳作中不断改进的,衣襟是左开式,是为了避免右手对风时衣服与网纲、鱼线相勾缠;而紧身露臂一方面是为了劳作方便,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能显出女人的身段。”邓天庆说,追求美是人的天性。
在临高调楼镇调楼居委会,居委会书记林益群拿出家中几件左襟衫,记者看到衣襟设在左侧,纽扣用布条做成,十分隐蔽。摊平在桌上,前后看上去皆是空白,衣服无兜,显得十分简练。
林益群说,现代渔女们的左襟衫颜色很多 ,而在布料紧缺时,衣服的颜色要单调很多,白衣黑裤都是最时髦的。左襟衫颜色也随时代在变,最早是褚色、青色,后来是白色、黑色,现在是多种颜色。解放以前为了让衣物耐风化日晒和海水浸蚀,左襟衫缝制好后,还要放在盛满薯莨根皮的大锅中熬煮,煎煮完后衣服呈深褚色。
邓天庆说,为了美观,渔女们在制作左襟衫时也偶有创造性举动,譬如用两种颜色相拼,或左右或上下或前后相拼,使两种颜色相映成趣。
(编辑:陈樱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