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网首页 |  国际旅游岛 |  房产 |  汽车 |  健康 |  时尚 |  教育 |  琼台人文 |  图片 |  彩票 
您当前的位置 :海口网首页 >琼台人文 > 琼台曲艺
海南:如何保护与传承黎族音乐文化?
来源: 三亚日报 作者:黄世锋 时间:2014-03-18 16:13:46 星期二

刘厚宇

  刘厚宇3年多来对海南黎族村寨深入、细致的田野调查及对相关部门的走访,试图从传承的角度,揭示海南黎族民间音乐的现状,探讨加强对海南黎族民间音乐的传承与保护的对策。通过本文读者也可以了解更多关于海南黎族民间音乐的信息。

  刘厚宇,1969年出生,河南信阳人,研究生学历,硕士学位,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世界传统音乐学会(ICTM)会员,中国传统音乐学会会员,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学会会员,海南省民族学会会员,海南省民族研究所特聘研究员,海南省民族研究基地特聘副研究员。注重田野调查与实证研究,运用人类学、社会学等学科交叉理论展开对海南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保护及旅游开发研究,其成果在学界形成一定反响。在核心刊物发表论文10余篇,出版专著1部,累计发表著述30余万字。

  今天,我们将谈谈海南黎族民间音乐,或许有的人会对此感觉陌生,因此下面我将从现状、原因和对策三方面去展开,在谈了我对海南黎族民间音乐发展的见解与看法之时,也希望能对大家了解海南黎族民间音乐有所触动和帮助。

  现状:

  民间生存式微,社会传承乏力

  海南黎族人民创造的民间音乐文化绚丽多彩、形式多样而又独具特色,是我国少数民族珍贵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学术价值。我给大家举个例子,《中国民间歌曲集成·海南卷》及《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海南卷》收录部分曲目,仅《中国民间歌曲集成·海南卷》收录的黎族民歌就有402首,占收录民歌总数的42%,且多数为杞方言区内的五指山、保亭、琼中等市县的民歌,从这里可见海南黎族民间音乐是何等的丰富。

  随着社会发展进程的加快,外来文化因素的介入,海南黎族文化生态环境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传统生活方式亦日趋现代化,海南黎族民间音乐在现代化过程中传承与保护陷入困境。黎族民歌和黎族竹木器乐相继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黎族方言长调被列为本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在我看来,虽然社会各界已意识到保护海南黎族民间音乐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但对其保护现状及措施并不明确。

  一方面,民间生存现状式微,原生态传承断裂。我们在这里可以展开谈谈。其实,原生态传承与民俗密切相关。传统农业社会形态中,黎族居民砍山种植、行山放牧、打山狩猎均要唱敬山神歌;黎族青年恋爱到隆闺相会,或“三月三”传统节日里男吹唎咧,女吹鼻箫或男女对歌;婚俗中的说亲、定亲、出嫁、结婚各个环节都有音乐相随;祭祀请娘母或道公,要表演黎族歌舞;丧俗仪式中老人歌、祖先歌、丧歌的演唱,唢呐、锣镲的演奏。这些活动都为黎族民间音乐的传承提供了学习的条件和场所。

  我也曾以黎族民间音乐主要类别的民歌、民间歌舞、器乐为调查目标,开展过实地调研。实地考察了三亚、五指山、东方三市和昌江、乐东、白沙、琼中、保亭、陵水六县的黎族部分村寨,足迹遍布黎族哈、杞、美孚、润、赛(德透)五大方言区乡村。

  黎族杞方言民间音乐主要分布于五指山、琼中、保亭等市县。这一区域的民间音乐以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黎族民歌”、“黎族传统竹木器乐”为标志。在调研中,我发现,在离五指山市中心较远的毛道乡、水满乡、毛阳镇等大山深处的黎族自然村落中,黎族民歌极少唱用。能够演唱黎族民间音乐的黎族居民在年龄上呈递减趋势,45岁以下的黎族人基本不会唱黎族民歌。

  在琼中县每年的“三月三”活动中,黎族民间音乐现状与五指山市基本一样。我在与一些当地歌手交流时,有些歌手说平时很少唱黎歌,只是“三月三”节日活动才唱。在陵水、保亭交界处的本号、祖关、隆广和加茂附近的黎族村落,这一独特地域的黎族民间音乐活动基本与五指山市一样。

  我在三亚市周边的罗蓬村、落笔村、东岸村、荔枝沟村及崖城附近黎村,发现三亚哈方言黎族婚俗中基本没有传统黎族民歌演唱,只有白天聘请的唢呐鼓吹乐助兴与晚上汉化的“闹洞房”形式的卡拉ok等音乐活动。民间宗教活动以念诵为主,旋律性不强。除本市鹿回头村黎族舞蹈活动外,平时极少有本民族的音乐活动。

  此外,在本省东方市东河镇的东方村、西方村,我发现,民间音乐活动主要集中在贯穿于丧礼和巫术活动中的民间宗教祭祀之中,平时几乎没有民间音乐活动;昌江黎族自治县的部分黎族美孚方言与杞方言乡村,黎族民间音乐现状也与东方市基本一致。

  以上我罗列的这一些调研发现,其实是想表达这样一个意思,黎族民歌与传统竹木器乐已从黎族人的生活中悄然退出,只在民间宗教信仰有所保留,传承亦断代。在我所考察的黎族村落,未见黎族传统竹木器乐活动。这当然并不仅是我个人单方面这么认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黎族传统竹木器乐传承人黄照安,也认可黎族传统竹木器乐基本从黎族传统生活中退出。

  另一方面,社会传承乏力。海南黎族民间音乐的社会传承主要有文本传承、数字传承、场馆传承、教育传承、产业传承等几种方式。

  新中国成立以来,作为小传统的海南黎族民间音乐,不仅在黎族民间得以传承,也曾一度融入到大传统中,许多专家学者来海南对黎族传统文化进行全面而详实的考察与挖掘,收集、整理,一批黎族民间歌曲、器乐曲谱例油印本问世,代表性的是编辑出版民间文艺三大集成。海南文化工作者上千人走村串户,搜集民间文化遗产,编印歌谣、民间故事和谚语、歌曲等集成资料20多册,上千万字。大规模挖掘、整理和研究,保存海南大量珍贵的文化资源,造就一支有相当学术积累的科研队伍,为全面开展研究、传承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省民族学会、省博物馆、省民族博物馆、民族研究所等机构及学者个人出于收集、展示、研究、演唱的需要,采录大量的黎族民间音乐的原始音像资料,成为可贵的数字化珍品。由各级政府每年“三月三”举办的黎族民间音乐表演活动,各地开展的非物质文化展演等,这些活动被制成音像制品被先后出版,如《五指山之歌》、《海南第一碟》、《海南音乐精粹》、《哒哒瑟》、《黎族传统对歌总决赛》及民间原生态歌手黄婷丹录制的《大地恩情》等个人演唱作品光盘。有些音视频被上传到网站,广泛传播。但我在调研时却发现这样一种现象,在黎族居住较为集中地很少出售或出租黎族音乐光盘。

  民族地区的学校对其本民族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状况,直接反映少数民族传统音乐文化的生存状态。对此,我也重点调研了黎族学生较多的海南省第二中学、三亚市荔枝沟小学和过岭中学、海南五指山市第三小学、海南保亭县第一中学。从调研分析看来,各学校情况基本相似。师资方面,音乐教师的来源多为海南省内师范院校毕业生,未受到有关黎族民间音乐的专门教育。除海南琼州学院附属中学外,均无海南乡土教材或黎族民间音乐相关教材,而有些黎族学生基本不会唱黎族民歌。

  场馆传承主要是指利用博物馆、文化馆及相关培训机构作专门的音乐培训,以传承黎族民间音乐。有几个例子,2001年4月,海南省文化广电出版体育厅举办首届海南黎族歌手培训班,数十名黎族歌手学习黎族传统民歌和新民歌约60首,这推动了对黎族民歌的传授和继承。之后,还有一些机构在保亭黎族自治县、琼中黎族自治县、五指山市等少数民族市县开展黎族民间音乐培训活动,有一定效果。

  产业化传承是对民间文化较好的传承方式之一,黎锦产业开发的成功即是实例。海南建立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基地也正着眼于此。然而,已公布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基地首批名单中音乐舞蹈类缺项。

  在这里,我们应该要意识到,黎族民间音乐正面临着严重的传承断层,不及时采取措施将面临失传险境。

(编辑:李琳)

网友回帖

       www.hkwb.net AllRights Reserved      
海口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21001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898—66822333
举报邮箱:jb66822333@163.com
琼ICP备20230082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