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因:
失去原有文化生态环境及功能丧失
第二块内容,我们来谈谈造成以上现状的一些原因。
海南黎族民间音乐失去原有文化生态环境是由社会变迁造成的。现代社会日益频繁的物质交换与文化交流,使黎汉两族的融合加快。随着物质的现代化,黎族社会逐渐远离传统文化,从物质到精神生活融入现代生活方式。
在学校教育普及前,家庭教育是黎族民间音乐传承的重要方式。通过儿歌、宗教仪式歌等民歌的传授,黎族人学会很多基本的生产、生活知识。现在,黎族人从小接受正统的学校教育,在学校学唱的是音乐课本上的歌曲,年轻的父母不会唱黎族民歌,所以,如果试图通过家庭教育传承黎族民间音乐,显然不现实。
民间音乐具有封闭、阴柔的农业文明属性,与现代音乐相比,其音乐形态具有节奏自由、速度缓慢、音域相对较窄、音量较小等特征。而有些传统民歌用词较为古老,就造成了一些年轻人听不懂,也不喜欢学。民间音乐所表现的也多是农业文明的生活形态,距离民间音乐的承接者——青少年所处的社会环境较远。此外,受城市化影响,大批乡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只留下老弱妇孺勉强支撑,大批青年离开乡村,意味着黎族民间音乐失去承袭的对象,这也就直接导致了黎族民间音乐的传承出现断裂。
随着社会的变迁,科技的发展,现代数字化电子设备的普及,旧有的生产、恋爱、娱乐方式消失,音乐民俗事象随之消失,传承自然断裂。生产方式的改变,劳动歌首先失去功能。如封山育林,砍山种山栏的生产方式消失,砍山、打猎前祭山神的歌失去功能不再传唱。而在生活中,年轻人找对象也不像过去以是否“能说会唱”为标准了,而是通过打工相识相爱,缔结婚姻。
黎族民间音乐正面临着被当代黎族青年人视为落后急于摆脱的危机。本应传授本族文化的黎族中老年群体被现代社会“继续社会化”而自卑感,渐渐退出民间音乐舞台,“传”者无续;年轻一代远离本民族传统生活,崇尚时尚的现代流行音乐,“承”者不继。我就曾参加过五指山市什翁村的婚礼,在婚礼上,黎族人不敢登台唱黎歌。
全球化的社会变迁导致黎族传统文化生态环境的改变,以致于黎族民间音乐的功能消失。失去功能的黎族民间音乐被釜底抽薪,犹如无源之水,直接导致黎族民间音乐传承的断裂。
(编辑:李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