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策:
政府引导、社会各界配合、黎族居民自觉
在分析了原因后,我们来为之找找对策。
民间音乐文化的传承是社会各界探讨较多的,它的传承与保护也是世界性的难题。针对海南黎族民间音乐的传承,政府拥有民间所不具备的资金、资源等方面的优势,处于主导地位,应发挥其主导作用,在以下方面加强。
首先,注重发挥传承人的作用,实现更广泛地传承。民间音乐代表性传承人起到的既有传承作用,又有导向作用。他们享受政府的补贴,有传承的义务,也是一种荣誉,这种荣誉能够激发出黎族人对本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的一种自信与自觉。在继续发挥代表性传承人的基础上,注重发挥一般歌(乐)手的传承作用。应重新审视未列入“非遗”名录的民间音乐和非代表性传承人。
其次,利用现代科技设备,深入挖掘、全面采集,建立海南黎族民间音乐文化资源库,实现数字化传承。《黎族民歌三千首》已统计出黎族民歌至少有76种旋律音调,但实际蕴藏的远远不止这些。还有许多尚未列入非遗名录的黎族民间音乐,须采取有效的措施予以传承和保护。海南建省之后民歌、器乐、舞蹈集成的相继出版,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好事,但记录歌(乐、舞)谱,割舍民间音乐舞蹈背后的文化,是为学界公认的一大遗憾。建立数据库,采用影像记录的方式,不仅是音乐本体,要连同音乐背后的文化一起整体录入为当务之急。目前许多民间歌(乐)手尚健在,而科技的发展为使用数字设备建立数据库提供条件。黎语数据库已经在国家社科重点项目立项,而黎族民间音乐的数据库建设尚未提上日程。海南黎族民间音乐数据库与文艺集成·海南卷一起将成为子孙后代留下永久的“文化符号”,既可为基础理论研究提供依据,又可实现审美的转化,为海南民族风格的音乐创作、舞台表演服务,还可转化为旅游商品,社会与经济效益不可估量。
第三,鼓励创作、表演具有黎族民族风格的歌舞活动。国内很多少数民族风格的流行歌曲创作、表演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卓有成效,许多作品成为流行全国的精品:蒙古族风格的《吉祥三宝》和“凤凰传奇”组合演唱的大量代表作品、藏族风格的《走进西藏》等不胜枚举;四川电视台曾出重金,悬赏10万元征集藏族风格的创作歌曲。当年一首《乌苏里船歌》让中国人都知道赫哲族,“刘三姐歌谣”已成广西旅游看点。反观海南黎族民间音乐的改编、创作,仅限于岛内创作歌曲《久久不见久久见》、《我们是五指山人》、《美不过黎家三月三》、《捡螺歌》和歌舞音诗《达达瑟》、《黎山魂》及人偶剧《鹿回头》等,精品不多。政府相关部门可加大奖励力度,面向全国,通过比赛等方式征集具有海南民族风格的歌舞精品,振兴海南民族音乐的创作。
第四,引导电视台、电台、网络等媒体及机场、车站等窗口单位播放具有海南地方特色的民间音乐,使游客及本地人在候机、等车、购物、住宿、餐饮等公共场所消费时,欣赏到优秀的海南黎族民族民间音乐,起到“润物细无声”效果,并激发黎族人的自信心。
第五,编纂黎族民间音乐教材,在黎族地区开展“黎族民间音乐进课堂”活动。在编撰过程中,除重点参考《中国民间歌曲集成·海南卷》《黎族民歌三千首》等权威书籍之外,挖掘黎族文化,把民间习俗、传说故事等内容作为民间音乐背景打入教材。在此基础上,精心整理,编写出最能体现黎族音乐特点,最便于操作,直观性强的代表性乐种、舞种,供学生欣赏和实践。
第六,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鼓励黎族民间音乐回归传统民俗。建议相关部门出台措施,由琼南各市县及乡镇具体实施,在政策上给予一定支持,鼓励黎族民间回归传统民俗活动。可选择在交通便利的乡村开展示范点,对于按照传统优良习俗举行婚丧嫁娶礼仪的农户给予一定资金奖励或补贴,政府派出相关部门的人员不定期地亲自到场慰问或祝贺,形成回归传统民俗光荣、唱奏黎族民间音乐自豪的局面。活动铺开后,及时挂牌“黎族民俗文化示范乡镇(村)”。
黎族民间音乐文化类传承村及“示范乡镇”挂牌后,及时跟进民俗音乐文化乡村游,实现黎族民间音乐的产业开发。借鉴傣族民俗旅游模式,推出“吃一餐黎家饭,学一首黎家歌,做一天黎家人”活动,顺势推出包括“农家乐”在内的“黎族风情”旅游区,在有效解决黎族民间音乐传承断裂难题中带动黎胞脱贫致富。我所提的这个做法其实与2013年我国第八个“文化遗产日”的主题“文化遗产与全面小康”吻合。
改变海南黎族民间音乐日渐式微的现状,实现其有效传承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政府部门大力引导、社会配合、黎族居民自觉共同完成。
www.hkwb.net AllRights Reserved
海口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21001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898—66822333 举报邮箱:jb66822333@163.com 琼ICP备2023008284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