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6岁的余婷,200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从华中师范大学毕业。2007年,怀揣着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她进入海口市金盘实验学校担任数学教师,现任学校初中数学组组长,因其做事严谨、雷厉风行,学生们给她起了一个亲切昵称——“余哥”。

海口晚报本报小记者感受传统文化 踏礼仪之路扬文化精髓

海口网 http://www.hkwb.net  时间:2014-11-26 09:08

  海口网11月26日消息(海口晚报全媒体记者 张杨)《礼记》云:治国以礼则“官得其体,政事得其施”,治国无礼则“官失其体,政事失其施”,结论是:“礼之所兴,众之所治也;礼之所废,众之所乱也”。可见礼对个人、家庭和国家的重要性。万万中华千古,悠悠礼仪之邦,礼乐文明曾孕育出几千年的华夏文化,滋养出谦恭礼让的君子风范。然现今空前浮躁的社会,传统美德正被歪风邪气慢慢侵袭,礼仪之精华也正渐渐被人遗忘。

  为了重拾中华传统礼仪之魂,23日早上9点,本报小记者秘书处联合海口孔子学堂的优秀老师共同举办了传统文化大讲堂系列———《踏上礼仪的脚步》,给58名小记者及家长献上一份丰盛的礼仪大餐。通过海口孔子学堂牛爱霞老师的精彩讲解和现场活力十足的互动,小记者和家长们共同见证了汉服文化的魅力,见识了大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时激发了小记者们的爱国情操。

  认识礼仪之根 礼者,敬而已矣

  中国的传统礼仪最主要的特点就是讲究“敬”,并以敬为指导,贯穿于所有的礼仪中。敬即尊敬、敬重,它首先是真诚的,发自内心的,虚伪的谦恭正如通常所说的“礼节性”的微笑,虽有其形,却缺乏应有的诚意。同时,敬的对象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国家、民族、人民、自然规律、事业……前者可以称之为敬人,后者称之为敬业。脱离了敬,都不过是空头文件,表面文章,并无任何实际意义。

  “礼者,自卑而尊人。”无论是敬人还是敬业,在抒发敬意的同时都必然包含对自我的克制,谦恭地降低身段,这就是“自卑而尊人”的含义。现场牛爱霞老师带领小记者及家长们一一阅读《论语》中关于“礼”的经典名句,并结合当下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启发孩子们敬重父母及长辈、尊敬老师、友爱同学等。

  小记者吴锦硕一边认真听讲,一边在本子“刷刷”地记录着自己的所感所悟,他告诉记者:“平时在家里父母都很注重礼仪教育,妈妈也经常跟他讲传统文化知识,今天听牛老师的讲课又有新的体会。”

  见识汉服之美 激发爱国情操

  汉服礼仪是文明的沉淀,华夏汉服承载着的是一个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和历史文化。鸟飞兔走,洗刷着过往的记忆,可汉服,却依靠它本身的价值与内涵留传了下来,一如熔融不失的黄金,打磨不去的钻石。

  牛爱霞老师介绍说,汉服全称是“汉民族传统服饰”, 款式繁多,不同時代和地域都有各自流行的服饰,但以交领、右衽、系带、隐扣(宽袍、大袖)为其主要特色,在汉族的主要居住区,以“华夏-汉”文化为背景和主导思想,以华夏礼仪文化为中心,通过自然演化而形成的具有独特汉民族风貌性格,明显区别于其他民族的传统服装和配饰体系,是中国“衣冠上国”、“礼仪之邦”的体现。

  通过牛老师的讲述,小记者们了解到,没有汉服的历史,我们只有300年,穿上汉服的历史,我们却有3000年。清朝统治者为了达到削弱汉人的民族认同感以便于维护满州的统治,实行“剃发易服”,服汉衣冠、束发者治重罪。满族入关后,下令汉族剃发易服,“衣冠悉尊本朝制度”。随着汉服的沦丧,清朝末年中国也经历了一段任人宰割不堪回首的岁月。

  “汉服本身虽然清朝剃发易服等统治政策下消失了,但因为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强大的华夏文化仍然流淌在国人的血液中,穿上汉服弘扬大中华优秀的文化,尽我绵薄之力,让大国崛起,共圆中国梦。”牛老师慷慨激扬的演讲让每一位小记者及家长热血沸腾。

  小记者周世标的母亲王青娇感慨道:“这堂课真的让我受益良多,我们遗弃的传统文化太多了,需要我们一代代重新传承和发扬。”

海口网 http://www.hkwb.net [来源: 海口晚报] [作者:张杨] [编辑:冯丹霞] 


网友回帖

海口秀英区将新增3所学校 今年底完成项目前期工作
海口坡巷小学教学楼已基本完工
今年海口中小学新生入户调查比例下降
海南高职(专科)批平行志愿投档分数线出炉
海南外国语职业学院2018届音乐表演班的11名大学生用17种语言翻唱的歌曲《带你去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