疍家婚礼中,渔歌对唱是大家期待的固定节目 潘高 摄
“阿妹出嫁嫂心酸,今日要出娘家门;嫂嘱良言记心扉,孝敬公婆爱弟妹。”不似山歌的宛转悠扬,没有琼剧的有板有调,夹杂着白话与海南方言,单凭音律节奏的紧密缓松,唱出妹妹即将出嫁的心中感受。
这是文昌市铺前镇特有的疍家渔歌,百余年来,这些漂泊在海上的“吉普赛人”用这样的方式记录着普通却又汹涌的生活,平实的语言和不紧不慢的节奏,藏不住疍家人闯海的壮阔。一字一词、一句一曲,唱着的是生活,思念的是遥望百年而不得的根。
咸水歌自海上来
说起疍家人,不少人想到的是蕴藏着丰富海货的渔排和甚少上岸的生活,人们好奇的是他们别具一格的生活方式,以及可以大快朵颐的各式海鲜。但同样是这样一群人,也有着“海上吉普赛人”的别称,流浪已成他们的注脚。
生活在文昌铺前镇的疍家人同样如此,165年前的岭南大地动荡不堪,靠海吃海的渔民们再无法享用大海的馈赠,背井离乡逃离动荡成了他们唯一的选择。风雨中跨越琼州海峡,海南岛最北端的铺前镇成了他们的落脚之处,木兰头也第一次听见了渔民口中传唱的白话渔歌。
“渔民唱的白话歌,在广东叫做‘咸水歌’,就是疍家人独有的文化。”年逾古稀的杨爱香,是铺前有名的渔歌手,唱了几十年渔歌的她,自然知道口中歌曲的来源。“疍家是海上渔民,漂洋过海到海南;船小人多挤舵内,男女老幼难分开。”杨爱香随口唱起的渔歌,记录着当年先祖渡海时的艰辛与苦难。
初到海南,说着一口白话的渔民们与当地人甚难交流,生活在自己的圈子里,唯有用脱口而出的歌来排解生活的苦闷与思乡的哀愁,这也造就了渔歌灵活多变的特点。“节奏变化、快板拖腔,唱男女爱情、唱教子教孙、唱孝敬公婆、唱海上生活,想到什么唱什么,节奏调子都在嘴里。”杨爱香笑道,渔歌本来大都用七言律为词,但随着唱腔随意性的增大,十字一句也是常有的事。
或许是音乐连接了两群陌生人的心,曾被视作“外乡人”的疍家人开始与铺前人组成家庭,地道的铺前渔民也结合了白话与海南方言,唱起属于自己的渔歌,当传统的疍家婚礼办起,渔歌对唱更成了大家期待的固定节目。
“舅呀今日完婚姐心欢,从今以后成大人;夫妻恩爱天地久,志同道合家业旺。”喜庆的渔歌声里,新娘顶着头饰,从一艘船,踏上另一艘船,意味着从此嫁入夫家。而与娘家人的别离,也要让娘家的女眷们哭着用渔歌相送,待娘家女眷哭完,新郎才能接新娘上自家的船。
“招待客人时,新娘逢人还得唱上两句,不然可没红包拿!”杨爱香说,这样的渔歌,她们最爱唱,别看是哭着,唱出来的都是泪中带笑。而疍家人的婚礼,要是少了渔歌,可得挨一对新人骂咯。
深情渔歌迎贵客
随着疍家人在铺前的生活越来越稳定,不少漂泊了半辈子的渔民开始走上陆地,同样带着家人闯出了一片天。生活的环境变了,挂在嘴边的渔歌却没忘,嘹亮的渔歌见证着时光的变迁,也记录着生活的变化。
“养殖捕捞产大增,鱼虾运河南北京;渔船得油料补给,致富不忘党恩情。”唱惯了男女爱情和教化孝敬的疍家人,歌词里也出现了新变化,原本随意的调、词,也更多地出现了歌颂生活的美好。
“原来生活不好,就要唱当年渡海的艰辛,来提醒后辈艰苦奋斗,如今生活好了,就要唱身边的变化,让大家知道疍家人过得开心!”说话的韩健元,也能随口哼上几句渔歌,但不标准的白话却“暴露”了他的身份——虽是土生土长的铺前人,他却从未当过渔民,唱疍家渔歌,纯粹是爱好,也是被歌声中传递的内容所吸引。
“以前是捕鱼时唱,为的是消遣生活、排解苦闷,现在是随时都唱,为的是庆祝、娱乐。”韩健元说,当初听惯了琼剧的自己第一次听见渔歌,就被那纯粹的歌声所陶醉,几十年来他听着唱着,伴随着渔歌的变化。
而对杨爱香来说,逢年过节唱上一曲,用自己随想随唱的方式,是最舒服的事。“只要有客人来村子,我都会让大家都放下手中的活计,到一户渔民家中,端出茶水和糕点来款待贵客。”杨爱香说,当然少不了的,还有拿着板凳围成一圈,对唱起即兴创作的渔歌。
原来,在疍家人的一贯传统中,凡有贵客来,家人都会用疍家方言来唱渔歌欢迎客人,而渔歌也已经从一味简单的生活调剂,成为了疍家人的一种礼节。从婚嫁、乔迁,到节日、活动,渔歌都已成庆祝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那歌词嘛,必然也是歌颂生活了。
传统文化留下来
爱听渔歌的韩健元,其实在当地的爱好者里,还有一个身份,那就是渔歌词作者,从整理口口相传的老渔歌,到自己创作新渔歌,韩健元都是手到拈来。“邻里关系和为贵,勿因小事发虎威;凡事忍让勿生气,免得将来惹是非。”张口便来的歌词,如今也算韩健元的绝活了。“最初的渔歌,其实是没有歌词的,因为当年的渔民几乎都没有文化,一句词唱着唱着,或许就忘了,想必很多好词,最后都没能流传下来。”韩健元说,他也利用着听渔歌唱渔歌的机会,整理出了不少老一辈的歌词,也算让这个从来只存在于口中的文化形式,拥有了永久的生命力。
不止是创作,韩健元还热衷于组织大伙儿一起唱渔歌。“我们现在也有自己的团体啦,还时常组织大家到三亚、临高等同样有疍家人生活的地方交流切磋,看看谁的歌好,谁的词棒。”韩健元笑道,唱的人多了,他们的团体也小有名气,村里镇上要是办个活动,也都会请他们去唱,逢年过节还会在村里搭起台子,不止他们唱,还会拉着台下的听众一起唱。“可惜啊,唱渔歌的都是女人多,为什么男人不唱呢,还不是因为他们害羞!”韩健元语罢,自顾自地哼起了小曲。
气氛虽然轻松,但事实上韩健元自己清楚,疍家渔歌实则面临着传承难的问题。“唱渔歌的人基本都上了年纪啦,年轻人对这些‘老古董’可不感兴趣,我就怕唱着唱着,渔歌就没了,所以我才把以前的歌词都整理出来了。”
相比起广东广西等地将疍家咸水歌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铺前人口中的白话歌还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对疍家人来说,渔歌里寄托着对生活的美好期许、承载着生活中的每一个快乐瞬间,以及那从未远离却又回不去的家乡。倘若有一天再无人唱响渔歌,疍家这片落叶,或许渐渐淡忘了海峡那头的根。
相关链接:
祭海、美食、渔歌——海上牧民疍家风情
www.hkwb.net AllRights Reserved
海口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21001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898—66822333 举报邮箱:jb66822333@163.com 琼ICP备2023008284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