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网首页 |  国际旅游岛 |  房产 |  汽车 |  健康 |  时尚 |  教育 |  琼台人文 |  图片 |  彩票 
您当前的位置 :海口网首页 >琼台人文 > 古村老街
三亚“三姓义学”学堂 百年垂老学堂将向何去?
来源: 海南日报 作者:孙婧 时间:2015-06-08 11:17:13 星期一

 

  三姓义学堂目前仅存的门楼、中厅、正堂建筑   武威 摄

    清朝光绪十二年(1886年),崖州城启晨坊(起元村)尹、卢、林三姓族人为了自家子弟的教育,合力建起了三姓义学堂。从此,起元村里有了朗朗书声。然而,已过百年的义学堂如今再无小童的嬉戏与朗读,只遗了断壁残垣。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尊礼重教的传统在古崖州人民中一直存在。然而到了清朝,科举制度发展到最后阶段,崖州人才也逐渐萎落。有史料记载,整个清代崖州无一人中进,其中崖城籍人仅有1人中举,恩贡3人,拔贡5人,岁贡20人,著名文人也没有前朝多。

  这让崖州有志之士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于是起晨坊中一些有实力的姓氏大族为了重振教育,几家凑一块,集资办学、广置学田、捐献膏火,建一个学堂供族内子弟启蒙求学。“三姓义学”学堂就诞生在这个背景下。

  “三姓义学”学堂建成当年有着怎样的盛况,后来又是怎么变成了居民之家,如今作为三亚市文物保护单位,这座垂垂老矣的清代古建筑会有一个怎样的未来?

  起晨坊里响起朗朗书声

  带着这样的好奇,记者走进了位于三亚市崖州区崖城起元村内的“三姓义学”学堂。这所中轴对称、砖木结构的古代私塾,相当于现在的小学,从1886年建成至今,已经度过了129个年头。当年,起元村的名字叫起晨坊,是古崖城城东一片人口密集的街坊。住在这里的居民中,尹、卢、林为坊间三大姓,人口众多,也颇具经济实力。光绪十二年,三大家族合众鼎建了这所学堂,供三家儒童免费启蒙,于是学堂就起名为“三姓义学”。

  记者翻阅史料发现,曾经的义学堂坐西向东,由门楼、天庭走廊、中亭、正堂、仓房、厨房、围墙7个部分组成,占地面积约600平方米。今时今日再来看这所经历了百年的风雨洗礼和香火炊烟熏陶的义学堂,建筑结构仅保留了约三分之二,门楼、天庭走廊、中亭和正堂还矗立在原处,总面积缩减为156平方米。

  站在三姓义学堂前,第一眼看到的就是门楼,“三姓义学”四字直接书写在门额上,两旁对联已经残缺,但保留字迹为黄底红字,仍然十分清晰鲜艳。三亚文物保护工作者何擎国作为记者此行的“讲解员”,介绍了将对联直接书写在墙上的深意:原来这是当地特有书写方式,用一层黄土浆做底,在上面直接写上字,这种方式能够十分有效地对抗海南潮湿多风雨的气候。如果对联是用木板刻好挂在墙外,很可能会在台风中被吹走,或是在潮湿气候下腐坏,那么我们今天也就看不到这些珍贵的书法笔迹了。

  况且,书法的作者还不是一般人,他就是同治十二年拔贡的何秉礼,出生于起晨坊,也是清朝年间崖州地区鳌山书院的院长。何秉礼的一生致力于推广崖州的文化教育,培养了多名文人学士,“何秉礼是我高祖,很受当地人的尊敬,崖州古城多处古建楹联、碑记、谱牒等都留有他的墨宝。”何擎国说,他在文物普查中发现,最难保存的就是古代字画,留存在三姓义学堂墙上的对联和字画,都是十分具有历史价值的珍贵文物。从三姓义学堂门楼上的留墨看,仿佛也能感受到何秉礼当年对民间兴教助学之风是喜见的。

  记者顺着中轴线走进这所学堂,一路看去,青砖墙基、灰塑门洞、绿釉瓷砖雕花窗、墨黑瓦檐……细节之处无一不体现出古代建筑的艺术。在中亭的墙顶,“二斗会棋”、“钓鱼图”、“春牛图”等彩绘画卷有些斑驳失色,洋洋洒洒的族训写在中亭两侧粉红色的墙壁上,意为告诫族中子弟,好好读书,好好做人。中亭也是当年儒童们上学的地方,记者耳听何擎国的讲解,眼看这处处细节,不断想象着百年前这里,曾有过怎样书声漫漫、香火绵延的景象。

  “这个族训是我们修复过的了,以前‘破四旧’的时候,村里人用灰浆把墙上的字蒙住,1985年全国文物普查时,我们用刷子一点点重新复原到你看到的样子。”何擎国指着墙上还有些模糊不清的族训告诉记者。

(编辑:蔡志飞)

网友回帖

       www.hkwb.net AllRights Reserved      
海口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21001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898—66822333
举报邮箱:jb66822333@163.com
琼ICP备20230082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