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3月15日讯(见习记者吴思敏)自从教育部于2015年10月发布的《关于加强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后,海口市各个学校严格遵守其中提出的要求,“切实消除学校减负、家长增负,不问兴趣、盲目报班,不做‘虎妈狼爸’。”半年时间快过去了,学校“减负”工作依然在持续进行,那之前学生用于完成作业的课余时间,现在都去哪儿了呢?
记者随机采访了几名中小学生,发现他们的课余时间基本上还是离不开“作业”二字。海口华兴学校五年级的张茜说,虽然学校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少了,但父母却开始着急了,生怕她成绩落后,因此帮她报了数学、英语补习班。现在,她除了完成学校作业外,还必须面对高强度的补习班作业。“我觉得爸妈恨不得我一天二十四小时都在学习。”张茜说。
还有几名学生表示,他们的课余时间虽然与作业关系不大,但也是在学习特长的兴趣班中度过的。海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的刘俊成,就在父母的安排下,帮自己报了二胡班和武术班。“幸运的是,我还是很喜欢武术的,觉得练习起来很有男子汉气概。但是二胡班很枯燥,我打算和父母商量一下,下学期不上这个兴趣班了。”他相信父母会理解他的想法。
在采访中,记者发现,学校“减负”后,绝大多数学生希望自己能够自由安排课余时间,而不是由父母代为安排。当被问及想要在课余时间进行哪些活动时,学生们的回答五花八门。“我想阅读更多课外书,如我喜欢很久的《平凡的世界》。此外,还希望可以看看《科学探索》频道,因为我对未知事物真的很感兴趣。”华侨中学高二年级的王磊说。“我想在课余时间可以自主使用电脑,看外国电影学习英语,或者是和小学同学联络下感情。”海南国科园实验学校的陈诗怡说。
然而这些学生的最真实想法,却让家长们不满。市民张振德说,为了给孩子上补习班,家里每个月都要支付近2000元的费用,目的就是想让孩子能提高成绩,考个好大学。“别的孩子都在补习,自己家的不补,总觉得心里慌慌的。从踏进校门的那一刻起,孩子就得面对和别人比赛的现实,‘减负’是不可能做到的。”张振德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