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元旦”的别称
元旦在古代有多种别称,如“元春”,《乐府诗集》:“展礼肆乐,协此元春。”北齐时的《元会大享歌皇夏辞》中也有“元春”之称。如“元日”。《书·舜典》:“月正元日,舜格于文祖。”唐崔道融《元日有题》诗:“十载元正酒,相欢意转深。”
再如“元正”。汉代崔瑗《三子钗铭》中说:“元正上日,百福孔灵。”《晋书·王导传》:“自后元正,导入,帝犹为之兴焉。”
又如“元辰”。晋代庾阐《扬都赋》中称:“岁惟元辰,阴阳代纪;履端归馀,三朝告始。”唐朝诗人杨师道“皇猷被寰宇,端扆属元辰。九重丽天邑,千门临上春。”
一年的第一个朔日,即正月初一日。唐德宗《元日退朝观军仗归营》诗:“献岁视元朔,万方咸在庭。”《旧唐书·李珏传》:“元朔未改,园陵尚新。”清钱谦益 《崇祯元年元日立春》诗:“淑气和风应候来,王春元朔併相催。”
“元旦”的演变
在历法上,人们习惯称地球绕太阳转一周为一年。但是由于地球绕太阳运转没有固定的起点和终点,所以一年的起点和终点都是人为规定的,这就造成了各种历法的不一致,所以,我国历代元旦月日并不一致。司马迁的《史记》记载,上古时候,历法以孟春月作为正月。这时候冰雪开始消溶,蛰虫苏醒过来,百草萌生新芽,杜鹃鸟在原野中啼鸣。万物都长了一岁。夏朝以正月为历正,殷朝以十二月为历正,周朝以十一月为历正。到了春秋战国时期,春秋五霸,七国争雄,战争频繁,人们没有机会顾及编制历法。秦国统一天下,注重推求五行胜克,自以为是得了五行中水德的祥瑞,把河改名为“德水”,岁正取为十月,十月一日为元旦。汉朝建立后,高祖也是自认为得了水德的祥瑞,所以沿袭了秦朝的历法。到汉武帝时,颁行《太初历》,规定孟喜月(元月)为正月,把孟喜月的第一天(夏历的正月初一)称为“元旦”。
汉武帝之后,历代相沿未改,所以这个历法又叫“夏历”(今俗称为农历)。一直沿用到清朝末年。
1911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各省都督代表在南京开会决定使用公历,把公历的1月1日称为“元旦”。 1949年9月27日,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决定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同时,也决定采用世界通用的公元纪年法。为区别农历和阳历两个新年,又鉴于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恰在农历新年的前后,因此便把农历一月一日改称为“春节”,阳历1月1日定为新年的开始――“元旦”,并列入法定假日,成为全国人民的节日。
(编辑:吴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