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期间,一档大型演播室文化益智节目——中国诗词大会刷遍朋友圈,火爆全国。节目以“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为基本宗旨,带动全民重温那些曾经学过的古诗词。也被称为“综艺节目一股清流”。
□本报记者 刘骄骄
重温经典 提高道德情操
一个节目让唐诗宋词火了,在荧屏满是明星秀的情形下,这无疑是一场清风,使人赏心悦目。记者调查了解,在春节期间观看此节目的人真是包含了各阶层、各种年龄段,阿璇是一名外企工作的白领,也是一个6岁孩子的妈妈,她告诉记者:“我从年初五就开始看一直追到结束,起初也是偶然机会看到的,谁知道看了之后就不想换台了,像着了魔一样,一发不可收拾,慢慢的全家和她一起准点守在电视前,就连6岁的女儿也学着节目背起唐诗来。”阿璇说:“中华诗词博大精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每每看到赛场上的选手答题时,我都心潮澎湃,感叹古诗词的魅力。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造就了璀璨夺目的优秀文化,唐诗宋词更是中华民族遗留下来的宝贵精神财富。对于父母来说,这些经典诗词让他们回顾过往,憧憬岁月;对于6岁的女儿来说,从小让孩子接触诗词,有助于启迪智慧、滋养心灵、陶冶情操。”
诵读经典 传递情感深度
生活不只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这句话流淌着的诗意,传递的情感,燃起了多少人生活的向往,诗词的韵味真是博大精深。时至今日,朗诵这些诗词,仍给人们以巨大的精神震撼和昂扬向上的正能量。
“诗词固然魅力无穷,但是更吸引我的是参赛的选手,是他们传递出的文化深度和情感温度,”海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的李老师说,“参赛选手从博士学霸再到小学生甚至是大山农民,每个人学习诗词都有自己的故事,我记忆最深刻是是一名叫云的村妇,是她面对自己重病和艰难治病经历的乐观从容,是她哭着给同时重病弟弟读诗时的安静清凉。听到她用沙哑的声音读诗时,我不禁地热泪盈眶,那种声音直击心灵,我哭的不是她的悲情和苦难,而是她咬紧牙关的灵魂,咬牙活着的坚韧。”
传承经典 我们在行动
诗词大会的火爆开播,比赛台上一张张年轻的面孔,一个个满腹诗书,才华横溢。由此可见,中国的古典文化,并非如有人说的那样已在中国消逝,恰恰相反,它早已深深地融入中国人的血脉中、刻在中国人的骨髓里了。
在海口,无论校园授课还是家庭教育,孩子们从小到大,或多或少都受过传统诗词的熏陶。一代又一代的孩子,被古典诗词启蒙,越来越多的幼儿园和中小学,将国学作为办学的特色,越来越多的课外教育机构,专门教授孩子国学与诗词。
海口孔子学堂以推广经典教育,构建和谐社会为办学宗旨,培养了一批批热爱古典文学的青少年。孔子学堂创始人田桂良建议,“诵读经典,应从《论语》读起,小孩子读了《论语》,所有的启蒙书就可以自己读,对于幼小的孩子,如果不能读长句,可以把长句分解成短句教孩子。在当下语言环境中,不需要白话文,孩子“顺理成章”就能学会,也不需要家长去强调。” 第十一小学校长告诉记者,学校里基本每年都有诵读经典的相关比赛。中国古典文化就像是一颗种子,在学生们童真的心里播种,终有一天碰到适宜的时机和气候,它就会开始萌芽生长出来。诵读经典,就是为孩子储备生命的“地下水”,为了有一天,这些圣贤的智慧能够浇灌他们的生命,让其优雅而有深度,让他们的生命之花绽放,璀璨夺目。
■ 记者手记:
诵读诗词 应是兴趣而非强迫
泱泱华夏自古以来就是诗词的国度,诗词歌赋是中华民族乃至世界文化的瑰宝,受到人们的广泛推崇与喜爱。一辈又一辈的年轻人,因诗词相聚合,面对顺境逆境,是对诗词的喜爱与领悟;一代又一代的孩子,被古典诗词启蒙,是对伟大经典的传承。虽然,孩童时期是孩子们诗化思维形成、诗意追求开启的最佳时段,但是一味的强迫并非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毕竟古诗词掌握程度,并非人人可学,也不必人人皆学。背诵的一点自己感兴趣的古诗词,只要诵读在心,总能给人以文化滋养。尤其现在语文教学越来越向体验式的方向发展,更希望学生从诵读中体会诗词歌赋中的韵律,并且喜欢上中国传统文学。只有激发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传统文化才能更多地被激活,并在其中创造性地实现自己的传承。过度强调死记硬背,不仅无形中增加了孩子的负担,也起不到教育意义,显然不是语文教育或者传统文化熏陶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