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着300余年历史的琼台书院。记者 李幸璜 摄

文昌铺前溪北书院内部景致。 记者 苏晓杰 摄【本文写作参考《琼台志》、多种《琼州府志》和各种县志】
名人创建——
奉献精神激励后人
尽管没有史料记载苏东坡在府城北隅的寓所里教过学生,但他的“海上三年”,对海南文教事业的贡献是有口皆碑的。澄迈人姜唐佐慕名前去求学,后来成为琼州的第一位举人;最大的受益者当属昌化军属地、儋州高麻都的符确,大观三年(1109年)登科,成为海南第一位进士。
名人的影响,是海南教育的动力,也激励后来者效法。
“奇甸书院在郡城西北隅,丘文庄公初仕时建,择师训诲乡子弟,就以家之近院北门市税供之。后乡人感东坡先生过化,中设主岁祀。今建景贤祠于内。”唐胄正德《琼台志》寥寥数语,就让丘濬这位先贤的乡土情怀跃然纸上。丘濬正统九年(1444年)考中广东乡试举人第一名——“解元”,10年后的景泰五年又考中进士,参加殿试名列第四——“传胪”,被选为“庶吉士”,授以“编修”,进入仕途。一位刚刚参加工作的年轻人,就有公益行为,而且能调动府城北门官市的税收来供应书院开支,足见他在当时的影响力。
丘濬词句对后世的影响是深远的。
成化九年(1473年),副使涂棐在琼州府治所右边的元代“海南道”遗址上创建“同文书院”,聘请教师教诲琼乡子弟;正德年间,户部主事唐胄弃官回乡闲居时,在府城东边一里多的攀丹村,建了一处读书场所,后来参议张简来看他,羡慕他“归养而学”,便题为“养优书院”;再后来,曾经的京都同事、副使王弘按察琼州时,也来探望唐胄,便以唐胄的号,更名为“西洲书院”。
文昌举人、晚清书法家潘存(1818—1893)也是热心教育的读书人,晚年也计划重建丘濬创始的奇甸书院,以延续先贤的承传,可惜没有成功。潘存甚至争取到两广总督张之洞和雷琼道台朱采的支持,在家乡文昌铺前筹建“溪北书院”,遗憾的是尚未建成,他就因病离世。
光绪十四年(1888年),在广西廉州任教职的琼山贡生陈廷芬,借回乡过年之机,与当地官员和士绅,将家乡大林墟的约亭改建为“应元书院”,冯骥声、林树华等当时的琼山名流都参与了此事。此后,书院几度改名,现为大林小学,每年都有学生考上重点中学。
(编辑:王秋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