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口市龙泉镇翰香书院是海南至今仍在使用的古代书院。
地利
临江靠海通衢之要地
琼山北靠海峡与徐闻相对,东临南渡江可行舟至内陆,古时候更有东西两段驿道畅通南北。作为南北通衢的要地,琼山除了往来人员稠密和贸易繁忙带来对书院教育的需求外,因地利之便而让文人踏足和移民集聚也是书院发展的原因。
苏东坡被贬来琼,他从徐闻渡海,曾借寓琼山金粟庵客房10多天,3年后北返时又路过此地暂住几天。而正因为路过琼山的这段机缘,而后乡人为纪念苏轼在琼山建东坡书院,这也可说是借地利之便得建一书院。
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田旭敏在研究南宋江西移民与当地教育发展的关系时发现,移民可促进当地书院教育的发展。一方面文化素质较高的移民,希望通过培育子弟使其科举高中,所以兴办教育;另一方面先进的文化进入较落后地区,为教化原住民,传播先进知识,也会积极兴办书院。
海南书院的创建也有类似情况,明清时候,行政建制强化了海南岛“汉外黎内”的聚落格局。而观察明清书院海南岛的地理分布也可看出,在移民众多的北部和东部数量多,而中部和西部地区则几乎没有。
琼北一带是移民者来琼第一站,琼山也是中原移民聚居的主要地方,这也是其书院数量居全琼之首的一个原因。如创办奇甸书院的丘濬和创办石湖书院的郑廷鹄等人,祖上都是从中原迁到琼州,落籍琼山。
人和
政治中心得到官方重视
《重建琼台书院碑记》有载:“道署居中,府署居左,而书院于右翼,若得龙虎得胜地矣。”琼台书院也与当时执掌全岛军政大权的道台、镇台合称为“琼府三台”,可见官方对书院的重视。
清代书院得到快速发展,与官府的支持分不开。在清代, 官方主要集中对县级以上书院投入经费,书院的办学层级越高,官方投入办学经费的力度也就越大。明清时候琼山县是琼州府的政治中心,得到来自官府的支持也最多。
“琼山是明清琼州府的府城所在,是全岛的政治中心和各项政令最先到达和实施的地方,也是人才汇聚的地方,于全琼州府而言,琼山在教育与文化发展上具有优先的地位。”胡素萍认为,作为全岛政治中心,琼山各级官员来往频繁,其书院更容易得到官员的重视。
明清时候书院逐渐官学化,特别是清代雍正以后书院成为科举制附庸,使得书院由山林逐渐向城镇靠近。书院本来追求山野清静,但这给官方的控制带来不便,而最便于管理的府城,自然也成了很多官立书院选择的地方。(文海南日报见习记者 梁君穷 通讯员 岑明道 图海南日报记者 李幸璜)
相关链接:
明清海南书院缘何兴盛?书院串起海南千年文脉临高语族群文化:“茉莉轩”书院传奇府城学宫书院: 杏坛胜地光耀春秋儋州东坡书院的荷花开了!游客清明踏春赏荷趣
(编辑:王秋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