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6年,海口市玉沙村原貌,当时它是海口最大的“城中村”。张茂 摄
当时的玉沙村,村头巷尾人群涌动,每天约有六七万人在玉沙村里出没,热闹极了。这些人中,有开设饮食业的夫妻,有经营鞋摊的兄弟档,也有做各种小买卖的小店铺老板。
我曾做过水利建设兵团的后勤工作,对市场商潮的走向以及长线经营都有研究,尤其在如何把生意搞活上匠心独运。在玉沙村村民中,我抢先实现了“五个最早”:最早拥有自行车、最早置办家用缝纫机、最早拥有录音机、最早拥有电视机、最早购买运输汽车。这都是托了玉沙村熙熙攘攘人流的福,人气旺了生意自然好做。

2006年,鸟瞰海口玉沙村原貌。张茂 摄
到2006年的时候,玉沙村已经成为海口最大的“城中村”,面积达39公顷,有1000多户、 2500多人,其中有原村民约640户、1800多人,外来购地建房的约430多户、700多人。
与其他城市的城中村一样,玉沙村居民楼矮小凌乱,进入21世纪后,本地人即使自己盖好的房子,很多不愿意继续在这里居住了,他们靠出租铺面和住房维持生计,外来人口成了这里最活跃的居民。

2007年,海口玉沙村拆迁现场。张茂 摄
百余家小店铺依着一条名叫二横路的商业街来建,浙江人开皮鞋店、福建人开茶叶店、江西人开影宫、四川人开火锅店......街上的小店很多是以店老板的籍贯来命名,便成了这里一大特色 。这里的消费水平并不高,理发店、小餐馆、饮食、裁衣、开快餐店、修车铺、小卖部…… 小生意维持着平凡百姓的柴米油盐。
由于缺乏规划,玉沙村存在诸多缺陷,比如建筑物间距过小、村中道路偏窄、夜间照明度不够、无消防通道、排水系统不畅等。2007年的时候,海口市终于下定决心,要举全市之力、整合全市资源来改造玉沙村,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都不动摇。
(编辑:王秋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