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琼海市潭门镇老船长苏德柳抄写的记账簿中也出现了“苏州码子”。
苏州码子在海南重见天日
根据前期工作经验,李文化团队以苏州码子的别名——“商码”“草码”等作为主要关键词检索相关文献资料,发现海南金石刻文中可能有苏州码子的使用痕迹。果然,他们在《海南碑碣匾铭额图志》丛书中,发现其收录的碑文中出现了大量苏州码子。
海南大学教授、文史研究专家周伟民曾在《海南金石概说》中表示:“一些碑文在数码表述方面有特殊性,而且里面也蕴含一定的文化价值。但这些数码系统到底叫什么、源于什么年代,此前还没有进行确切的考证。”其实,这些奇怪的符号就是古老的苏州码子。
由于《海南碑碣匾铭额图志》中的石碑影印稿部分不够清晰,李文化团队一边比对影印稿,一边在海南大学图书馆里查看馆藏碑文拓片类文献资料,还多次到原碑现场考证。到目前为止,该团队发现了10余块海南金石刻文里出现了苏州码子,多达290余处。
研究过程中,李文化团队核心成员陈虹还提供了一条重要线索。在周伟民、唐玲玲的工作室中,收藏琼海市潭门镇老船长苏德柳抄写的3本记账簿当中,也出现了类似符号。
经核查确认,第一本小册子主要记录日常物品,有一处写着“伸南元茶法以每疋重48两为额”,其中“48两”就是用苏州码子表示;第二本小册子主要记录计算口诀及计算方法,共有10处使用苏州码子表示;第三本小册子主要记录算法歌诀及计算教程,内含“异乘同除,找换钱银”“问斤求两捷法”“加称之法”等内容。这本册子使用的苏州码子多达86处,大多用于记录金额、斤两以及计算数。
李文化特别提到,第三本小册子中,用苏州码子记录了一组计算实例——“以银72钱分别买米6.4斗到7.6斗”,意在教授两位数的除法口诀的运用方式,其计算结果非常精准。在当时的海南民间能有这样的计算能力,实在了不起。
(编辑:陈德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