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3日,“百卉千华 锦上添花--海南龙被艺术大展”在海南省博物馆开幕,从海南省博物馆、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海南省非遗中心等11家单位及民间藏家的藏品中遴选出的41件龙被珍品正式和观众见面。
龙被,一种由单幅或多幅带有织绣图案的黎锦连缀而成的幕帐,集黎族纺、染、织、绣四大工艺之大成,并融合黎汉织绣,堪称黎锦技艺巅峰。龙被制作技艺在上世纪80年代几近失传,研究并恢复龙被制作技艺成了几代人心中的愿景和梦想。

精美的龙被花纹图案。
龙被--
“锦上添花”
“龙被”一词出自何处?众说纷纭。目前能查阅到的资料显示,“龙被”一词的历史并不算悠久,最早出现在上世纪50年代由中南民族学院等单位组成的调查组调查成果汇编《海南岛黎族社会调查》一书中。其中介绍黎族丧葬时说到“棺盖上覆以龙被”“上盖一龙被(绣有花纹),扛至墓地后取回,现在仍应用龙被盖棺”。而对于“龙被”名称的来源,文献中并没有给出明确的解释。目前有两种观点,一是龙被上的主体图案,龙作为主要的图案,出现得最多,故称之为“龙被”,二是来自黎语方言称谓,龙被为黎语“faisdang”的汉译。虽然对龙被的认识有所不同,但人们约定俗成地将黎族传统手工织造和刺绣的、有一定图案花纹的大被子都称为龙被。
展厅中,纵观40余件龙被,很容易分辨出龙被明显的时代特征。
幅面较窄,色彩朴素,以人纹、蟒蛇纹为主体纹样的纹织锦被,是黎族人用于传统祭祀仪式或丧葬盖棺的龙被。这大都是明代中期以前较为流行的图案,主要分布在五指山一带的黎族地区,因其受汉文化影响较少,故保留原汁原味的传统纹样。而以龙纹、凤纹、麒麟纹为主体纹样的,便是较为后期的龙被。明末至清代中期,海南社会发展加速,受中原文化影响,一大批蕴含荣华富贵、福禄寿、平安吉祥等寓意的汉文化以及宫廷文化元素输入黎族社会,一时间“龙飞凤舞”成为龙被的主体纹饰。龙被形制不一,色彩各异,用途也不同:红色多用于红事,如婚嫁寿喜、盖房升梁等场合,蓝黑色则多用于白事,如祭祀、盖棺等。
“龙被是黎族和汉族纺织文化融合的产物,即黎为锦,汉是花,两者结合便是‘锦上添花’,代表黎锦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省博物馆副馆长王辉山表示。
近年来,海南省各界逐步加大对该项目的抢救、挖掘和保护力度。2019年,省政府推动“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抢救保护(龙被复制)”行动。从此次所展出的织绣技艺高超的龙被复制品来看,复制龙被已经走出成功的第一步。
(编辑:陈德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