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白沙苗族求安舞。钟少勇 摄
婆娑起舞谱写民族史诗
传统古朴的海南苗族舞蹈多以祭祀神灵、祈求庇佑的宗教形式出现,因此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
在三亚、陵水、白沙、保亭一带,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故事:远古时期,苗疆部落里出现了一个名叫“假嘎”的吃人妖魔,苗族英雄带领百姓与恶魔浴血奋战,取得胜利后,苗胞们宰牛杀羊,剥下牛皮蒙鼓,用魔骨为槌,击鼓起舞,是为《苗鼓舞》。
跳《苗鼓舞》时,苗族同胞会在舞台上设香案,表演者左手持一炷香,右手拿一根中元棍,在案前不停地跳舞迎神。伴舞者由4人组成,分为2个小队。舞者弯腰曲背,不停地用手敲击着鼓、锣等乐器,时而向前向左向右对神朝拜、旋圈,时而前走后退旋圈,舞时步伐缓慢,以示对神灵的虔诚。
同样以锣鼓作为重要道具,《求安舞》的跳法又不相同。在昌江、东方一带的苗村,族人们会在每年三月自发聚集在一起,由一名头扎红巾和羽毛的头人领队,舞者按老在前、少在后,男在前、女在后的顺序,排成数行朝同一个方向起舞。期间,队形有圆、直、横三种,舞者左手执鼓,右手击鼓,边击边跳,祈求上苍庇护苗族人民平安,《求安舞》因此得名。
与黎舞相似的是,苗族舞蹈里同样有不少模仿动物的动作。在保亭的毛岸、毛感、八村及五指山南圣等地,苗族同胞喜欢跳一种叫作《鹰舞》的舞蹈,舞时身着绿色长袍,双脚在原地旋圈,并不停地招手,模仿老鹰拾起树枝筑巢,寓意编织银篮盛金钱。
除此之外,海南苗族还流行着《大刀舞》《倒摆舞》《八音花》等传统舞种。其中《大刀舞》多见于白沙、保亭等地,舞者挥舞木制大刀跳跃,以鼓、锣击点伴奏;《倒摆舞》持弓弩、木棍起舞,旨在将一切鬼神都送出寨外;《八音花》则是海南苗族少有以女性为主的传统舞蹈,见于琼中吊罗山乡、中平镇等地。
尽管舞种繁杂多样,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今天我们所看到的海南其他苗舞,几乎都是由《盘皇舞》演变衍生。经过梳理后会发现,它们之间呈现出不少共同点与相似之处。譬如,不少苗舞都有文、武派别之说,都会运用到长鼓、铜锣等打击类伴奏乐器,且包含众多角色,动作具有层层递进的关系。
舞随鼓点走,人随舞姿展。以“盘皇”为母题,海南苗族在数百年的繁衍生息中,始终将舞蹈作为情感交流与思想碰撞的工具,也用舞步踏出一曲民族特色浓郁的苗家史诗。
(编辑:陈德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