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花幽香清远、素洁脱俗,自古以来深受人们的喜爱,纵观古今中外,不乏通过兰花联结友谊、陶冶心性的典故,在我国古代文献中多有所见。养兰、咏兰、画兰、写兰者来去匆匆,形成了兰文化,留下了大量珍贵的文化与艺术遗产,已成为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由于兰花具有很高的观赏和药用价值,其栽培历史悠久,很早就被我国各类典籍所关注和记载。

竹叶兰。
兰花溯源:
栽培与观赏在唐代已开始流行
我国最早有关兰花的记载,可以追溯到公元前600年—1000年《诗经》中记载的“鹝”,经学者考证,“鹝”即今天的兰科植物绶草。有关兰科植物药用的记载,最早见于东汉的《神农本草经》,当时兰科的石斛,赤箭(天麻)和白芨已被用作治病的药物。南朝陶弘景所著《本草经集注》中提到“石斛生六安山谷水傍”,这应该是有关兰科植物生境的最早记载。
大多数学者认为,我国对兰花的栽培与观赏始于唐朝后期,在此之前,古人虽留下了大量咏兰、颂兰的诗赋,但并非真正的兰花,而是指可用来熏蒸、杀虫、沐浴、辟邪的唇形花科、菊科或报春花科植物,其花叶皆香,如罗勒、佩兰、泽兰、零陵香等。
在海南的典籍中,《正德琼台志》最早对兰花的名实进行了初步考究,该志记载:“《外纪》草木疏云,兰为王者香草。《楚词附录》云,古之所谓香草,必其花叶皆香。今之所谓兰者,其花虽香而叶乃无气,其香虽美而质弱易萎,皆非古人所指。由此观之,今人家盆种者皆非是。或以为蕙。《埤雅·释草》又云,蕙,今之零陵香也。又皆非矣。姑记于此以质疑”。可见,明代人们对当时所栽种的“兰”与古人记载的“兰蕙”已疑为不同的植物。
陈心启等教授认为,中国最早涉及真正兰花的记载,是唐代末年(860年—880年)唐彦谦的《咏兰》:“清风摇翠环,凉露滴苍玉。美人胡不纫,幽香蔼空谷。谢庭漫芳草,楚畹多绿莎。于焉忽相见,岁晏将如何”。这首诗描述的无疑是兰属植物,也就是国兰。但笔者认为,我国涉及真正兰花(国兰)的记载应在唐代中期。张九龄《感遇》诗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句中“兰叶春葳蕤”显然是指兰叶在春天,茂盛而下垂的样子,只有下弯的兰叶才有这样的形态,除此以外,其他香草包括罗勒、佩兰、泽兰、零陵香等在春天不具备这种特征。张九龄是广东曲江人,其地多桂,兰更盛,即景生情,诗情油然而生。而花叶皆香但观赏价值较低的佩兰、泽兰等在南方却不多见。从作者当时被贬谪后的时代背景看,诗文看似写兰桂,实际却淋漓尽致地展现了诗人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高贵品质。张九龄于唐开元25年(公元737年)被贬为荆州长史,卒于开元28年(公元740年),该诗为其被贬后所作,比唐彦谦的《咏兰》诗要早120多年。故笔者认为我国兰花的栽培与观赏在唐代中期已开始流行。
(编辑:陈德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