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冯增超戴着自己编织的东坡笠。
A 东坡笠得名源自苏东坡
4月的一天,阳江镇后岭村天气晴好。一如往常,冯增超正在家里认真地编织东坡笠,只见他手指灵活巧妙,力道十足,灵活地将藤条折叠穿插。谈起制作东坡笠,冯增超笑着说,“这可是一个考验耐心的活。”
东坡笠,是用竹篾、藤条、芭蕉叶、葵叶、笠油等材料,经手工制作成的笠帽。冯增超说,制作东坡笠首先要用没有节眼的竹节破成两层的竹篾,各用长短不一的260多片竹篾,分别编成上层和下层的笠框;再将晒干的油葵叶、芭蕉叶、油葵叶共3层插铺入上、下层笠框的夹层;过程中,还要用竹片夹着笠框箍成圆形的笠沿,这就编成了东坡笠的雏形;紧接着用白藤编成下宽上尖坚挺的笠顶,并在成雏形的笠顶端细心地铺上油葵叶、芭蕉叶,再插竹片;最后,用油葵叶、芭蕉叶覆盖,涂上光油或桐油,一个酷似小金字塔、美观大方、防漏耐用的东坡笠就做好了。
说起东坡笠的来源,还和苏东坡谪居海南有关。相传,北宋苏东坡流放海南,生活异常凄凉,但却得到了海南人民对他无微不至的关心,他也把海南当成了自己的第二故乡,与当地人亲如一家。
有一天,苏东坡去拜访他的好朋友黎子云,半路乌云密布下起了大雨,他便向附近的农户借了尖竹笠来避雨。可是,苏东坡戴起来的时候怪模怪样,惹得当地的妇女儿童哈哈大笑,连狗也对他吠叫。苏东坡就说:“笑者怪也吠者怪也”。
苏东坡在海南开了文化教育的先河,深受当地人爱戴,人们便将苏东坡所借戴的斗笠叫“东坡笠”作为纪念。而苏东坡所借戴的竹笠,正是琼海阳江一带制作传到儋州的。
在东坡笠的故乡阳江镇,大多数农户都懂得制作技艺,制作东坡笠是当地不少农民家庭的收入来源之一。而在革命斗争的峥嵘岁月里,阳江镇群众编织东坡笠送给红色娘子军支持琼崖革命斗争,东坡笠又有了别称——红军笠。
(编辑:陈德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