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诗伯。资料图
林诗伯(1907~1961),海口市灵山镇蓝美村人。1919年入琼崖中学读书。1923年考入国立北京工业大学预科,1925年预科毕业后考入国立北洋大学土木工程系就读,1929年毕业获北洋大学工学学士学位,是茅以升教授的得意门生。在动荡不安的旧中国,林诗伯始终坚持科技救国的志向,先后主持参与设计多条铁路,成为全国有名的铁路工程专家。在新中国成立前夕,他积极追求进步,与中国共产党接触,尽最大努力保护人民财产,为新中国的铁路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成为琼籍爱国知识分子的典范。
热血青年 立志科技救国
1923年,在琼崖中学经过五四运动洗礼的林诗伯考入国立北京工业大学预科,在北京学习期间,风起云涌的爱国运动启蒙了他的思想,让他树立了科技救国的志向。在当时各种思潮中,他选择了国家主义。五卅运动时期,他给当时国家主义的倡导人曾琦写信,信被刊登在《醒狮》周刊上,轰动一时。他在信中不但表达了对于国家主义的信仰态度,还主动提出希望做实际工作:“鄙人一生对于国家主义,素持一种绝对信仰的态度,所以对于《醒狮》之论调极表同情。……据鄙人意见以为我信仰‘国家主义’之同志,宜联合起来,一面注重主义上之宣传;一面从事于实行上之组织,誓以众同志所公认我适合之手段,实行我辈所认为当行之计划……最近沪案发生,鄙人愤英人之强暴,于每晨读报后,对英宣战之思想,辄于脑海中涌现二次。”
林诗伯在赴美求学的轮船上。 资料图
民国期间,虽战乱频繁,但铁路修建一直在艰难进行。当时,大量铁路被西方列强控制,中国自己的铁路工程师奇缺,处处受制于人。林诗伯决心投身铁路技术研究,为中国建设更多铁路,为增强国力贡献自己的力量。在老师茅以升的建议下,1931年他赴美读研究生,拿到美国普渡大学工程学硕士学位。学成回国后,1933年至1934年任杭州之江大学副教授;1934年至1936年任杭州浙赣铁路设计股主任;1936年至1945年先后任湘黔、湘桂、桂黔铁路局工程师、设计课课长、工务课课长、工务处处长及副总工程师。
秘密保护 粤汉铁路
1945年至1949年,他担任粤汉铁路局副局长兼总工程师,并曾担任私立海南大学筹备组成员。广州解放前夕,新中国已经建立,他秘密与中国共产党接触,决心利用自己的职位和技术特长,为保护粤汉铁路财产,配合人民解放军解放广州尽一份力。据《中国共产党衡阳历史》第一卷记载,当时“铁路地下党总支派袁树椿先生与王长溪取得了联系,然后通过王长溪争取团结了王家骏。同时还通过别的关系,争取团结了其他两位有影响的技术专家:机务处长顾启文和局总工程师林诗伯。这样,地下党总支就能运用这些铁路上层人士影响,由他们出面,采取合法的形式开展护路斗争。在路局未迁往广州前,利用合法的“应变会”安定人心,阻止了职工自发的南逃风。”
在国民党政权败退的“真空期”,林诗伯和广大职工坚守岗位,出资稳住爆破队,保护器材设备。当时有人提出,为防战火波及,建议将粤汉铁路所属机车全部疏散。这样做不仅会严重影响铁路运输秩序,疏散后的机车维护也十分困难。为了避免出现这一局面,林诗伯在会上指出,国民党政府已经失败,人民政府即将派员接管粤汉铁路,虽然具体时间尚不清楚,但恢复粤汉铁路的运输应马上开始。他以总工程师的名义提出六项工作大纲:“一是翌日起武广线由广南通车至源潭,广九段与当局接洽,由广州东通至樟木头,广三支线通至三水,由运输处照办并在各站张贴公告;二是组织查勘队从广州出发到白石渡,查勘沿线情况,运输、工务及机务各处派员由广州至源潭随带摇车两辆及电话电台摄影机等前往;三是恢复设置坪石、韶关、英德等地电台以便通讯;四是运输、工务、机务、电务各段员工暂先恢复至韶关以利工作;五是工务处修潖江大桥两岸下河便道以便运输修路材料,机务处准备轨道汽车及轻便客车六辆可载运乘客;六是各段恢复后应即行驶潖江至韶关间轻便列车,以此等待中共方面接管当局的到来。”林诗伯的建议得到了大多数技术人员的赞同,上述工作的有序进行,令粤省内外铁路交通在政权更替时期实现了较为平稳的过渡。
www.hkwb.net AllRights Reserved
海口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21001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898—66822333 举报邮箱:jb66822333@163.com 琼ICP备2023008284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