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嘉禾教父邹文怀回忆“敌人”邵逸夫(图)
双雄并峙
嘉禾从诞生、全盛乃至息微之后,一直都没有摆脱与邵氏不断碰撞、纠缠的命运。
邹文怀创业不久,找来他曾捧红的王羽拍《独臂刀大战盲侠》,结果被邵氏告其侵权,意欲用官司拖垮这家小公司。最后嘉禾败诉,但只需赔款十万,并未造成毁灭性打击。
隔年,又有了“李小龙争夺战”。当时李小龙返港发展,却被作风悭吝的方逸华要求以低薪演配角,不欢而散。偏偏邹文怀在电视上看到他,慧眼识珠。李小龙的出现,给当时仍弱小的嘉禾打了一剂强心针,并打破了国泰衰落后邵氏一家独大的局面。此时邵逸夫才懊悔,力图重金挖走李小龙。后者也曾半恶作剧地用邵逸夫办公室的电话打给邹文怀。
邹文怀说当时着实捏了一把汗,为了留住李小龙,嘉禾引进国外刚刚流行的“独立制片人制度”,放权让李小龙集编导演于一身,并成立协禾公司,与嘉禾拍片分账,这一招成功留下了李小龙。
嘉禾逐渐崛起,70年代后期与邵氏逐渐形成双雄对峙的局面。邵氏财雄势大,有“邵氏出品,必属佳品”之称,但嘉禾却逐渐推出许冠文、成龙、洪金宝、元彪等新一代功夫明星,并以卫星公司如许氏、威禾、宝禾、泰禾等加盟形式与邹文怀合作。
嘉禾的最大对手邵氏,也在70年代中期加紧了与外国公司合拍或投资西片的步伐,然而几部下来并不成功,向来不愁成本但又痛惜成本的邵氏,“冲出世界”的政策开始收缩。邹文怀却完全用好莱坞的制作方式,两年拍了19部西片,花了500万美元血本作为片酬的《炮弹飞车》,破了当时全球纪录。十年后,他又推出真人版《忍者龟》,在当年全球最卖座电影排第三位。
无论是在港首创独立制片人制度,还是将香港动作片积极推向世界,邹文怀领导的嘉禾,充满了80年代进取创新的时代气息,走势一路飙升。而邵逸夫年事渐高,制度守旧的邵氏掩不住暮气四溢,面临着题材守旧、演员出走、产量下降等问题。80年代中到90年代初,新艺城、德宝、永盛先后在香港影坛冒起,嘉禾盟主地位屹立,而邵氏最终被时代抛离。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