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口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 海南交通安全综合服务管理平台
新闻搜索:
  广告热线:0898-66835635
 您当前的位置 :

王立新论史:战国初霸魏文侯是怎样大国崛起的(下)

海口网 http://www.hkwb.net  时间:2015-11-13 13:33

  真正尊重人才,不必非要等到有现实的需要才拼命招揽,平日里就应当加强培养,营造一种人人上进的社会氛围,造成人才全面发展的有效环境。如果能够做到这样,到了需要人才的时候,就不必像秦穆公那样东挪西借,南招北揽了。

  大国崛起,正确处理国际关系至关重要

  《资治通鉴》卷一记载了魏文侯处理国家间的关系的一段话语,很有警策和启发意义:

  韩借师于魏以伐赵。文侯曰:“寡人与赵,兄弟也,不敢闻命。”赵借师于魏以伐韩,文侯应之亦然。二国皆怒而去。已而知文侯以讲于己也,皆朝于魏。魏由是始大于三晋,诸侯莫能与之争。(《资治通鉴》卷一)

  三家分晋(资料图)

  我在前面已经简单给大家介绍过,韩、赵、魏三国都是战国时代才出现的诸侯国。在春秋时期,他们都还是晋国的卿室。随着诸侯国争霸的愈演愈烈,不仅周王室的地位受到了严重的蔑视,各个诸侯国内也出现了权力不断下移的情况。这些诸侯国里的卿室,在诸侯争霸的过程中,不断立功,于是就得不断封赏。封赏的结果,诸侯国国君手上掌控的土地、财富,甚至军队都越来越少。这些立下了军功的卿士们的民心指数,却在国内不断上升,实力不断增强,逼近国君,甚至超过了国君。就这样,一步步走下去,国君的指挥不灵了。政令的发布,诸侯王已经不能控制。孔子在《论语•季氏》篇中说:“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说的就是这种社会现实。尽管孔子慨叹人心不古、天下无道,但是这种发展趋势,已经无法挽回。韩、赵、魏灭掉了智氏以后,连周王朝也无可奈何,只得承认他们,于是韩、赵、魏就都堂而皇之的成了新的诸侯国。灭掉智氏虽然是韩、赵、魏三家的联手行动,但是主导者是赵简子,所以分割智氏的领地也是赵得的多,而且地理位置优异。在战国之初,赵国的军事地位稍高于韩、魏。到了魏文侯时期,情况却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就在魏文侯励精图治,发展实力的时候,韩、赵两国却不断发生摩擦,这则故事讲的就是魏文侯对待韩、赵摩擦的态度。

  韩国准备讨伐赵国,来向魏文侯借兵。魏文侯说:“赵国是我的兄弟,我怎么能借兵给你去攻打自己的兄弟呢!”赵国想讨伐韩国,也来向魏文侯借兵。得到的也是同样答复:“韩国是我的兄弟,我怎么能借兵给你去讨伐自己的兄弟呢!”韩国和赵国的使者都很生气地离开了。过了一段时间,他们都知道了魏文侯为了不使自己受到侵伐,没有借兵给对方。于是都非常感激,分别来魏国朝觐文侯,魏国很快就成了三晋(韩、赵、魏)的核心和主脑,一时间,诸侯再也不敢窥视魏国,对魏国怀有觊觎之心了。

  这则故事就是这样简单,但却很有意义,非常值得借鉴。

  在处理国家之间的关系上,经常会有利用他人的矛盾,甚至挑唆双方打斗,坐山观虎斗,以等待时机,坐收渔人之利。

  各位同学,如果你了解《三国演义》,就比较容易理解这样的做法。孙、曹、刘三家,都经常使用这样的策略。有两句成语叫做“坐山观虎斗”和“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前一句说的是挑拨离间,致使二虎相争,待其各自力尽筋疲之时,突然出手,一举可以两得。后一句的意思,却是不要轻易打斗,免得被第三者借机获利。前一句是从自己获利的角度说的,后一句则是从不要被别人获利的角度讲的。魏文侯的做法不是这样,两种想法他都没有。他不希望双方打斗,至少当时他不想渔获鹬蚌,他要与韩、赵结成较为长久的同盟,这样三晋才不会被各个击破或者自我消耗力量,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面对、秦、楚、齐、燕等强国。魏文侯眼界高远,胸怀阔大,并不是一般的想要急切获利的君主所能比拟。以三国时期为例,眼界最开阔,视野最高远的,要属西蜀的孔明和东吴的鲁肃。两人为了自己的国家能够长久的存在和发展下去,缔结了孙刘联盟。关羽不听诸葛亮的忠告,最后败死麦城,荆州之地全数归了东吴。刘备复仇,惨败而死,西蜀元气几乎丧尽。《三国演义》中的鲁肃,好像怯懦无能,鲁钝迂腐,每每受骗,成了诸葛亮的玩偶。其实这是小说的写法,这样的写法会增强趣味,可读性更强。但是鲁肃是东吴的名臣,周瑜在世时,身任参军,就是参谋总长。周瑜过世前又举荐他接替大都督,就是三军统帅。如果鲁肃真像《三国演义》描写的那样,东吴能让他担任这样重大的职位吗?鲁肃善于忍耐,目光远大,绝不是世俗中的等闲之辈,凭借简单的经验智慧所能理解的。为了不使曹操各个击破,赢得长期的生存与发展,他宁可暂时牺牲一点眼前的利益,即使屡受孙权的埋怨也在所不惜。他比孙权和周瑜眼界都开阔,目标都长远。这位鲁子敬,才是三国时代真正有长远战略眼光的政治家。只看到一点鼻子尖上的利益,而不惜冒险鼓动他人争斗,往往是偷鸡不成反失米,一旦对立的双方反过味来,联合起来共同反击,不止先前所得的一点利益会尽数归还,还会失去更多,而且还会担上诡诈无信、挑拨离间等恶名,将来再与任何国家联合,都会遭人怀疑,朋友越来越少,处境越来越孤立。魏文侯在不必自己从中挑唆就可获利的情况下,都不采取这样的策略,真正是深谋远虑的政治家呀!

  我小时候玩过一种很没内涵的游戏,一个人站在两个人中间说:“我在当间儿卖烟火,烧了屁股别怨我。”不怨你怨谁?不是你煽风点火,人家的屁股能被烧吗?政治本来就是获取利益的游戏,政治家为了利益而争竞如同寻常家事一样。但是,政治家的优劣、政治集团的高下,也都可以从其对于利益的态度中得到了解。不要太“芝麻”,不要太短近,不要太急切。这三点,应该是政治家和政治集团的大忌讳。孔子说:“无欲速,勿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魏文侯是否真正出于对对韩、赵两国的仁爱之心,我是不敢肯定的,因为不论如何,他只是一个霸者,而不是一个王者。但是他对韩、赵的做法,是符合孔子上述的教诲的,看来他是真的从卜子夏和田子方那里,学到了儒家有用的东西了,没有白请两位老师!

  不拘一格用人才

  前面我们说到魏文侯任用吴起做大将军,夺了秦国不少土地,吓得秦国不敢正眼看待魏国。下面我就把《资治通鉴》中有关吴起的一段话语抄录出来,跟大家一起分析、分享。

  吴起者,卫人,仕于鲁。齐人伐鲁,鲁人欲以为将,起取齐女为妻,鲁人疑之,起杀妻以求将,大破齐师。或谮之鲁侯曰:“起始事曾参,母死不奔丧,曾参绝之。今又杀妻以求为君将。起,残忍薄行人也。且以鲁国区区而有胜敌之名,则诸侯图鲁矣。”起恐得罪,闻魏文侯贤,乃往归之。文侯问诸李克,李克曰:“起贪而好色,然用兵,司马穰苴弗能过也。”于是文侯以为将,击秦,拔五城。起之为将,与士卒最下者同衣食,卧不设席,行不骑乘,亲裹赢粮,与士卒分劳苦。卒有病疽者,起为吮之。卒母闻而哭之。人曰:“子,卒也,而将军自吮其疽,何哭为?”母曰:“非然也。往年吴公吮其父,其父战不还踵,遂死于敌。吴公今又吮其子,妾不知其死所矣,是以哭之。”(《资治通鉴》卷一)

  吴起(资料图)

  从上面的记载可以看出,吴起原来是卫国人,前往鲁国的原因,可能就是慕孔学的盛名,投师孔子的高足弟子曾参。因为母亲过世而没有回家奔丧,被曾子逐出师门。曾参是大孝子,孝悌又是孔门教育的根本宗旨之一,曾子不能允许他败坏儒家的门风,于是就把他赶出了师门。但因吴起在孔门中学习过,所以就在鲁国谋得了不大不小的官位。当齐国出兵攻打鲁国的时候,吴起一看立功受赏的机会来了,于是准备领兵抵御齐国。因为他的家室是齐国人,所以有人怀疑他不会真心为鲁国效力。吴起为了解除怀疑者的疑虑,回家先把老婆杀了,鲁国人不再怀疑他,于是他就领兵出征,齐国的军队被他打得大败而回。之后,鲁国又有人向鲁君进言,说他是“残忍薄行之人”,德行很差。况且他带兵打败齐国,并不是鲁国的福分,因为鲁国此时已经很弱小,突然出了这样大败齐军的事情,诸侯会因为害怕它重新强大起来,很可能出兵伐鲁。像这样的人,肯定是会给鲁国惹来无穷事端的祸根。

  吴起听到了这样的说法,害怕在鲁国再干下去不会有好的结局,听说魏文侯贤能,于是就离开鲁国去了魏国。魏文侯不知道他的详细情况,就把李克找来询问,李克告诉魏文侯说:“吴起这个人,品质真的不怎么样,既贪利禄,又是个好色之徒。但是要论用兵,司马穰苴恐怕也比不上他。”于是,魏文侯就任命吴起为上将军,让他领兵讨伐秦国。第一次给魏国效力,吴起就攻下了秦国的五座城池。

  司马穰苴,是齐景公的大司马、上将军,宰相晏婴把他推荐给景公,行法严厉,曾大败晋、燕之师,为齐国解困,传说著有《司马兵法》。是当时天下闻名的“武神”级将军。虽然当时他早已不在人世,可是威名依然远震,依然是人们心目中将军的楷模和样板。

  吴起作为将军和统帅,却与最下等的士兵同甘共苦。衣食住行所用,与士兵完全没有两样,他还跟士兵一样,亲自背粮、挖壕等。有士兵身上生疮,吴起亲自为他吮吸脓血。士兵的母亲听说了以后号啕大哭。别人不理解,说你的儿子只是一个普通的士兵,将军如此对待你儿子,这是好事,光荣的事,值得骄傲和庆幸的事,你怎么还哭起来了?这位妇人收泪对问者说:“你不知道,前几年我的丈夫就给吴起将军当兵,也生了疮。吴将军就像现在对待我儿子一样,为他吮吸脓血。我老公非常感动,奋勇冲杀,战死在沙场了。现在他又来吮吸我的儿子,我的儿子马上又要为他拼死沙场了。我能不哭吗!”

  各位看吴起这个人,身为大将军,却与士兵同甘苦,共寝食,不是寝室,是寝食。深得将士之心,将士因此用命,临阵不顾生死,加上他杰出的军事指挥才能,所以才能临敌制胜。但是吴起毕竟是一个功利之徒,在严格的意义上,只是能臣,而不是一位贤者。魏文侯任用他,主要也不是看他的人格和品质,只是用其所长。有一句话叫做用其所长,避其所短。实际上这也只是说说而已,因为一个人不可能只带着他的长处来,而把短处放在家里。只不过是看你的力量和人格能否震慑住他,如果能够震慑住,他的短处就不易表现出来。看来魏文侯是能够震慑住吴起的,就像诸葛亮能够震慑住魏延一样。在争夺土地、人民成为当务之急的战国时代,像吴起这样的杰出人才,是有极大的用处的,所以魏文侯没有顾忌他个人品质上的缺陷,就像曹操三次下达唯才是举的命令一样,只要有才能,不论品质,我都会不怀成见的使用。不过一旦君主震慑不住这样的能臣,就会出现很大的麻烦。正是因为曹操起初定下的唯才是举的格调,虽然解决了当时的问题,但是后来终于在司马氏篡夺曹魏政权的时候,没有忠贞不渝的人出来抵制,司马昭没费丝毫力气,就轻易将曹氏辛苦创下的基业没收了。当然,曹操的后人不行了,他们没有曹操的雄才大略,他们驾驭不了像司马氏父子、兄弟们这样一些野心家。野心家其实起初都未必想要夺权,只是看到你无能了,他才动了那份心思。说到底,不是他不好,还是你不行。

  真正尊重人才,不必非要等到有现实的需要才拼命招揽,平日里就应当加强培养,营造一种人人上进的社会氛围,造成人才全面发展的有效环境。如果能够做到这样,到了需要人才的时候,就不必像秦穆公那样东挪西借,南招北揽了。

  尊重人才须落到实处

  魏文侯之后,魏武侯继位。一次魏武侯和吴起同乘一船游览。武侯夸赞自己国家的山川险要,足以成为国家的屏障。吴起却告诫他说:“国家真正的屏障,在德而不在险。山川虽然险要,如果统治者不好好治理国家,只图自己享受,恩泽不及于民。不要说山川外面的敌人会来攻打,就是船上的人,也都会成为敌人。灭亡不必等到他国强大的军队来攻破险要的山川。”这就是说下面一段话语的意思。

  武侯浮西河而下,中流顾谓吴起曰:“美哉山河之固,此魏国之宝也!”对曰:“在德不在险。昔三苗氏,左洞庭,右彭蠡,德义不修,禹灭之;夏桀之居,左河济,右泰华,伊阙在其南,羊肠在其北,修政不仁,汤放之;商纣之国,左孟门,右太行,常山在其北,大河经其南,修政不德,武王杀之。由此观之,在德不在险。若君不修德,舟中之人皆敌国也。”武侯曰:“善。”(《资治通鉴》卷一)

  《资治通鉴》卷一又记载说:

  魏置相,相田文。吴起不悦,谓田文曰:“请与子论功,可乎?”田文曰:“可。”起曰:“将三军,使士卒乐死,敌国不敢谋,子孰与起?”文曰:“不如子。”起曰:“治百官,亲万民,实府库,子孰与起?”文曰:“不如子。”起曰:“守西河而秦兵不敢东乡,韩、赵宾从,子孰与起?”文曰:“不如子。”起曰:“此三者子皆出吾下,而位加吾上,何也?”文曰:“主少国疑,大臣未附,百姓不信,方是之时,属之子乎,属之我乎?”起默然良久,曰:“属之子矣。” (《资治通鉴》卷一)

  魏武侯以田文为宰相,吴起很不高兴,对田文说:“我想和你比比功劳,看看谁更有资格作宰相。”田文说:“行呵,你说说看。”吴起就说:“统帅三军,使士卒都甘心效死,令敌国不敢窥视,您和我谁更强呢?”田文说:“我当然不如您。”吴起接着说:“治理百官,使万民亲附,为国家增加财富与物资,您和我谁强?”田文说:“我不如您。”吴起又说:“镇守河西之地,使秦国不敢窥视,韩国和赵国都像宾客跟从主人一样跟随魏国,您和我谁更强些?”田文说:“肯定是您强呵!”吴起就此说道:“这三个重大的方面您都不及我,为什么您却位在我上,我反倒要听命于您呢?”田文说:“君主年少,而且刚刚登基,国人心存猜疑,大臣还没有真心拥戴,老百姓也还没有真正信服。当此之时,您觉得是您作宰相更合适呢,还是我作宰相更合适?”吴起沉默了一阵儿之后说:“还是您作比较合适些。”

  我在这里得先跟大家说明一下,这里的田文,不是齐国的公子,就是说,他不是那位孟尝君。孟尝君也叫田文,但司马迁在《孟尝君列传》中没有提及他在魏国作宰相的事情。他确实没有到魏国作过宰相,而《吕氏春秋》则记载此人叫“商文”。有关这个人的详细情况虽然不很明了,但是肯定在当时是人心指数很高的,否则吴起肯定不会最后被折服。以吴起上述功绩和能力,当一个宰相本来富富有余,但却最后认定田文确实比自己更合适。如此看来,吴起也是能知大体、识时务之人。田文不久就死了,接任宰相的不是吴起,而是公叔痤。公叔嫉贤妒能,陷害吴起。吴起害怕祸及于身,于是跑到楚国去了。到了楚国以后,楚悼王马上任命吴起作了宰相。吴起立即在楚国实行改革,申明法令、淘汰冗官、抚养战斗之士,楚国形势大变。接着就向南平定了百越,向北兼并了陈、蔡两国,并且抵住了韩、赵、魏的联合进攻,又打败了西方的强大秦国。一时间,各个诸侯国都非常惧怕楚国。

  因为吴起在变法过程中,伤及了贵戚的利益,所以他们就联合起来准备一起对付吴起。等到楚悼王一死,吴起的保护伞没了,宗室和大臣们一起作乱,进攻吴起,吴起无处可逃,最后就伏在了楚悼王的尸体上。但是依然没能幸免,众人向吴起射箭,并用长兵器戳穿吴起的身体,连楚悼王的尸体都被刺中了。后来太子继位,又把这些射杀吴起并伤及楚悼王尸体的人全部杀掉了。据司马迁在《史记》中的记载,因为射杀吴起而被灭宗族的楚国贵戚,共有七十余家。

  吴起一生,功名心极重,也确实有超越一般人的建功立业的本领。这是战国时代所迫切需要的,但是因为太急切的追求,反倒丧了性命。他若能稍缓一下,顾及一下可能的阻力和危害,可能情况就会有所变化,而且楚国也可能继续强大下去。但是,历史是不允许假设的。战国的环境,既是使吴起成为英雄的充足理由,同时也是吴起遭受杀身之祸的客观根据。

  综合以上所讲,大家可以清楚地看到,由于魏文侯眼界比当时的诸侯更开阔,意识也相对超前,他以虚怀纳士的精神,收拢了很多人才,使得魏国一跃而成为战国之初最有名望和影响力最大的诸侯。但是,魏国的继承者们,没有认清当时的形势,更缺乏对未来发展的预见力,加上缺乏魏文侯那样的人格魅力和控制全局的能力,魏国开始渐渐不如从前。吴起遭受陷害而出走楚国的事实,表明魏国的风气已经变坏。所以,魏国的霸主地位没有维持下去,在齐、赵、楚、秦等国相继崛起之后,反倒渐渐衰落下去了。

  人才之争是战国时期的主调,包括后来张仪的两度相秦,苏秦身背六国相印等,都能集中地反映这一事实。其实人才之争,早在春秋时代已经隆重登场,后来李斯在《谏逐客书》中回忆说:“昔缪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傒于宛,迎蹇叔于宋,来邳豹、公孙支于晋。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缪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这就是最好的证据。谁得到人才多,谁就会占据非常有利的先导地位,谁没有很好地发现、尊重和使用人才,谁就会失去机会。所以《左传•襄公二十六年》在总结当时晋国强盛而楚国没有及时强大起来的原因时指出:“虽楚有才,晋实用之。”楚国虽然有人才,但是都跑到晋国,给晋国效命去了。在人才的争夺战中,楚国当时显然是失败者。

  我顺便给大家说一段有趣的经历。有一次我和华中师范大学的朋友何卓恩教授,一起陪同台湾著名的中国思想史专家韦政通先生泛舟武汉东湖,撑船的是一位年纪五十岁多一点的老太太。船在行驶中,很远处出现一块石碑。老太太问我们能不能看清是什么字,我看清了,告诉她说是“惟楚有才”。她说对了,就是讲只有我们湖北这里有人才。我马上接住话茬告诉她说:老太太,您懂得不少,但说法有误。这句话出自《左传》,意思是楚国虽然有人才,但是都跑去给晋国卖命了。她听了以后马上说:“那不跟现在一样。”她的意思是在讲湖北省和我们国家的人才外流的情况。韦先生听了以后马上说:“赏!”于是就拿出十元钱的硬币给了这个老太太。老太太这次撑船的价格也只有五元钱。但是这种奖赏绝对是值得的,我们的民众,要是都有这位老太太的学养和对现实的观察力,那么我们整个社会的水平,就会提高一大截。她只是一位再普通不过的老百姓,但是她的身上却充满对知识的渴求。同时,这件事情也体现了老太太对国家民族的关心,仅此一点,就足以受到必要的奖赏。

  我在这里顺便给大家矫正一个偏失,这里有很多湖南的学生可能在长沙的岳麓书院里,看到过一幅对联,对联上赫然写着“惟楚有材,于斯为盛”八个惊心动魄的大字。什么意思,一般的解法是:“只有楚国盛产人才,而这里(指岳麓书院)则更是人才云集。”其实这个解法有问题。这里的“惟”不是只有的意思,而是一个语气词,与下面的“于”一样。完全可以把这两个字去掉,而丝毫不影响文意。但是去掉之后,语气却不充分,力度不够了,读起来气脉不顺。“于斯为盛”,是《论语》《泰伯》篇中的话语。孔子说到尧舜的时代,人才非常兴盛,济济一堂,使用了这个词汇。《论语》中的“于斯为盛”,是“那个时候人才最兴盛”的意思。岳麓书院的那幅对联,把“那个时候”转换成了“这个地方”,使用了乾坤大挪移的方法,巧妙地发挥了华夏汉语在表达方面的机动灵活性,可谓一大创举。不过楚国确实有人才,但不是只有楚地才有人才。岳麓书院确实是人才的渊薮,这一点却是名副其实。

  岳麓书院(资料图)

  春秋战国时期的人才大战,其实只是表面现象,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历史光景?背后的原因乃是对土地、人民争夺的利益需要。没有这种现实的需要,大家就不会那样看重人才。这正是中国政治功利性强的最重要的表现之一。而且经常是时代需要军政人才,就仅以擅长军政者为人才;时代需要经济管理人才,就仅以经济管理者为人才;时代需要发展科技,又仅以具有科技能力的人为人才。这种功力主义的人才态度,只会解决一时的需要,不可能造成长久的发展之势。

  就招揽人才本身,也不能光引进而不重视有效地使用。必须把人才安放到适合他的位置上,这样他才能发挥有效地作用。招揽人才,只是第一步,徒有爱才虚名,不会使用人才,或者只是把他招来,却不给他派用场,那这个国家连人才市场都算不上,只能算人才仓库。更严重的,就是把人才招来后都闲置在那里,又不放人家走,那就成了监禁人才。这样的国家,慢慢就会成为人才的监狱。

  所以,光是招引人才,那是图虚名。建设国家,需要务实,玩虚华的没用。

  真正尊重人才,不必非要等到有现实的需要才拼命招揽,平日里就应当加强培养,营造一种人人上进的社会氛围,造成人才全面发展的有效环境。如果能够做到这样,到了需要人才的时候,就不必像秦穆公那样东挪西借,南招北揽了。

 

 

 

相关链接:

国学系列公益讲座:走进华侨中学
国学系列公益讲座 走进华侨中学
海口晚报社承办国学系列公益讲座正式启动
省技师学院陈雯: 从工科到国学的漂亮转身
国学有望纳入国家各级领导干部研修课程
文昌创办我省首家孔子学堂 将造国学文化教育基地

 

声明:所有来源为“海口晚报”、“海口网”的内容信息,未经本网许可,不得转载!本网转载的其他文字、图片、音视频等信息,内容均来源于网络,并不代表本网观点,其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发现本网转载信息侵害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0898-66835631(传真),我们将及时核实处理。
海口网 http://www.hkwb.net [来源: 凤凰网综合] [作者:李志明] [编辑:林明洋] 
热词推荐:净化_ 绿化_ 彩化_ 亮化_ 美化_ “五化”_ 海口城市更新_ 海口“五化”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友回帖

       www.hkwb.net AllRights Reserved      
海口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21001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898—66822333
举报邮箱:jb66822333@163.com
琼ICP备20230082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