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行改革·为民底色
调查动机
当事人觉得自己提交了线索后法院却没有及时跟进;由于跨部门间信息不互通导致很难找到被执行人的相关财产,跨区域查处财产更是困难重重;案款发还迟迟不到位……曾经,不少当事人总抱怨执行效率太慢,兑现判决权益不够快。
近一年多来,北京法院针对执行领域的这一老大难问题,以“科技赋能+建章立制”提升财产查控处置质效,有效破解难题,得到广大群众欢迎和点赞。为探究北京法院的改革创新路径,《法治日报》记者进行了深入调查采访。
漫画/高岳
□ 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 徐伟伦
几天前,家住北京的郭某作为被执行人,收到了自己在海南被查封房产中的物品包裹。郭某告诉《法治日报》记者:“我早都想腾房了,可赶上疫情,就耽搁了下来,后来听法官说可通过‘翼处置’模式委托海南当地的司法辅助机构办理相关事宜,我便提交了申请,很快就完成了腾房和卖房事宜,真是方便又高效。”
获得群众点赞的背后,是北京市法院系统提升财产查控处置质效的不懈努力。近一年多来,面对来自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北京法院系统通过建章立制,细化核查财产线索的具体时限、明确对异地财产的调查和控制规则、强化跨部门智能化执行联动机制等一系列创新改革,有效破解了执行领域的顽瘴痼疾。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