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7月,在中国天气网、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联合主办的2025气候行动生态伙伴大会上,《海口市以绿色低碳推进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入选“政府园区气候行动”类典型案例,这是该案例继入围2024北京接诉即办改革论坛《城市治理典型案例》后,再次入围国家级典型案例。
近年来,海口以气候适应为方向,从城市系统和管理的角度融入绿色低碳,从政府决策、政策执行、市场主导、公众参与等方面不断变革城市生产生活方式,探索气候适应型城市的“海口实践”。2024年5月,海口市入选国家深化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名单,探索一条独具特色的热带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之路。
海南能源交易大厦内,中庭的“绿谷”使得自然空气在大厦里循环流通。记者 孙士杰 摄
A 数据赋能 强化气候环境管理
气候适应型城市是指通过城市规划、建设、管理,能够有效应对暴雨、雷电、强风、雾霾、高温、干旱、尘沙、霜冻、积雪、冰雹等恶劣气候,保障城市生命线系统正常运行、居民生命财产安全和城市生态安全相对可靠的城市。
市生态环境局生态科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海口作为典型的南方滨海城市,受东亚季风和台风的双重影响,存在暴雨、城市内涝等气候问题,面临着全球气候变化引起的海平面上升,以及强风暴潮入侵等严峻挑战。为此,海口创新建立极端天气“两机制、一指引”工作模式,推动气象灾害损失下降至目前的1%—3%。不仅如此,海口还通过道路改造、积水点改造、排水道清淤等方式,尽可能减少城市开发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8月11日午后,位于龙昆南路的一处单点雨量站前,市气象局工作人员正在检查设备运行状况,并清理雨量器内的落叶和杂物。目前,海口市易涝点周边区域已建成35个积涝监测点、14个单点雨量站,它们就像城市内涝预警的“千里眼”,能够实时捕捉道路积水变化,定时传回数据。
近年来,海口市气象预报准确率逐年提升,气象预报精确到1公里、逐小时更新,突发灾害性天气预警提前60分钟,24小时气温预报准确率超过90%,晴雨预报准确率达到85%,月尺度气温预测准确率评分提升到84.9。海口还建成了灾害性天气监测体系,形成了涵盖地面、高空、海洋、环境等领域的综合观测业务体系,实现灾害性天气监测全覆盖。不仅如此,市气象局推出了全国首个专业“晚霞预报”系统,可精准预测未来3天的晚霞景观,为“气象+旅游”深度融合提供技术支撑。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