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气象局工作人员通过积涝预报系统关注数据变化,做好气象服务,保障城市交通主动脉安全畅行。 记者 康登淋 摄
B 生态为底 彰显滨海城市特色
城市建设,必须立足实际,体现特色。生态是海口最美的底色,清新的空气,蔚蓝的大海,葱郁的绿植,都是建设气候适应型城市的要素。
8月8日,一场大雨过后,海口美舍河凤翔湿地公园里空气清新,地面没有因下雨产生积水,市民悠闲散步的身影随处可见。“公园就像一块‘海绵’,雨水落地即渗,几乎不会积水。”市生态环境局综合科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运用海绵城市的建设理念,凤翔湿地公园内的水域滞蓄雨洪,有效缓解了下游的防汛压力。此外,由于海口夏季降雨集中,且具有高温、高湿、强降雨等热带岛屿气候特色,近年来,我市通过实施控源截污、内源治理、生态修复和景观提升等举措,持续增强城市蓄洪排涝能力。同时,大力发展绿色建筑,助力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
8月12日中午,天气炎热,记者在友谊国贸城看到,该商场沿着原有建筑边缘加建了有盖顶棚,形成建筑首层遮阴步行空间;建筑二层架设有盖廊桥,贯通区域楼栋;中庭广场也加建了现代化遮阴有盖顶棚,在保证自然光进入的同时,结合绿化景观,形成约1000平方米的半户外空间。“加盖遮阴顶棚后,太阳晒不到,不会觉得热。”市民张晨溪说。
在海口,这样的绿色建筑并不少见,位于江东新区的海南能源交易大厦,办公空间围合出富有流动性的中庭“绿谷”,使得自然空气循环流通;“无废工地”海南中心项目采用可循环利用钢模板、第四代空中造楼机等先进技术,显著减少了建筑废弃物的产生。如今的海口,绿色发展底色越来越浓,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显著提升。数据显示,2024年海口新批复绿色建筑141项,总面积约702.23万平方米。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