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中心项目采用可循环利用钢模板、第四代空中造楼机等技术,减少了建筑废弃物的产生。记者 孙士杰 摄
C 多方合力 打造气候韧性社区
沿着椰城海岸线,分布着北港岛、荣山寮、三联村等众多渔村,因此,结合自身特点,以“政府主导+社区参与+公益援助”的方式,依托滨海自然景观及独特的渔业文化优势,以适应气候变化为主线,探索从单一渔业向“渔旅融合”多元发展路径,是海口打造适合热带滨海气候韧性社区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在海口,越来越多的市民身体力行,践行着绿色、低碳、简约的生活方式。8月9日,在荣山寮村“海洋记忆”废弃渔具改造工作坊里,渔民录兴与记者分享渔具设计的巧思。“你看这渔网碎片,配合布条、铁丝和灯泡,能制作出很好看的灯罩;浮木搭配贝壳或渔网,也能设计出独特的风铃或挂画。”录兴说,采用废弃渔网等物品做手工,可以避免其重新流入海洋,造成污染。
眼下已临近开渔季。8月12日下午,北港村里,不少渔民正在细心检修渔船。“马上开渔了,打捞海洋垃圾的工作也可以正常开展起来了。”渔民陈明林告诉记者,以前渔港附近水面上总是漂浮着一些塑料垃圾,大家参与打捞垃圾的行动后,海洋和人居环境都得到了明显的改善。截至目前,全省累计有630余艘渔船、2200余名渔民加入“无塑海洋”行动,覆盖我省3个市县、6个港口,成为海洋垃圾治理的重要力量。
为高标准建设气候适应型城市,2024年12月,海口印发实施《海口市深化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实施方案》,提出12项重点工作任务,明确到2035年,海口将全面建成智慧、安全、宜居、韧性的城市,有效防控气候相关灾害风险。
“在气候变化挑战日益严峻的今天,海口融合自然智慧与现代科技、统筹生态效益与民生需求的创新实践,正重新定义热带滨海城市的发展范式,为应对气候变化提供更多可能性。”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海口将持续构建适应气候变化的区域格局,有效应对因气候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和风险,降低和减少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灾害损失,高标准打造低碳绿色生态之城。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