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网首页 |  国际旅游岛 |  房产 |  汽车 |  健康 |  时尚 |  教育 |  琼台人文 |  图片 |  彩票 
您当前的位置 :海口网首页 >琼台人文 > 琼台俊杰
鉴真和尚与海南之缘
来源: 信息转载 作者: 时间:2010-08-08 10:30:31 星期日

  鉴真在海南的日子

  ●《唐大和上东征传》 史学家最大的抒情主题往往是怀古之情、兴亡之叹。这个特征,不仅表现在数量上,也表现在寻访敏感的表达模式上。某个地方,如果曾有王侯钟鼎、名士茶座,即便只剩下荒草冷月、颓垣碎瓦,也会有人去探寻。可能正是这种人文心理特征,才有《唐大和上东征传》对鉴真经历的详实记录,我们今天才能得以循着那些字符体验回味鉴真在海南的那一段历史。唐天宝七年(公元748年),鉴真师徒和日本僧人荣睿、普照及水手共18人,于七八月间从越州(今浙江绍兴)出发,开始他的第五次东渡。鉴真没有想到,大自然的狂暴再次使他东渡日本的尝试失败。航行十余天后,一场大风暴打坏了他们乘坐的木帆船。船在海上随风浪漂流至振州(今三亚,古代一般称崖州)附近的崖州海面。正巧遇上几位运货回振州的商人,在他们的引导下,鉴真等人经3日行至水南村大港。由于随船携带的衣物、佛具和经书,全部被海浪打湿了,鉴真等人登陆后,便把东西摆放在一块坡地上晒。

  据《大唐和上东征传》述,晒场上所晒的衣物、菩萨像、佛具和经书,多达数千件。仅衣物中的裙衫便有千件、袈裟千件、坐具千张。还有铜盂、铜碟、铜盘、珠幡等大量供佛用具。佛像种类也有不少,有宝像金漆泥像、菩萨五顶像、元扇像等。同时还有大量的经书,如《大集经》、《华严经》、《大湿盘经》和《犬品经》等等。那些物具可供千人参加大法会用。如此盛装,难怪鉴真等人“所经州县玄坛授戒,无过空者,弘扬佛律,暂无停断”。

  三亚崖城镇人为纪念鉴真,把鉴真等人曾晒过经书等物的坡地称为“晒经坡”。我曾多次去过那些个地方,现只剩冷寂荒草,周边全是虾塘。听说鉴真来了,振州别驾(辅助州郡长官的官员)冯崇债,亲率四百军士前往迎接,在太守衙厅里“设会授戒”。为表示尊崇佛教,冯崇债拜鉴真为干母舅,并迎入私宅设斋供养。州属官员也纷纷前往,“施物盈满一室”,并轮流供养众僧。直到大云寺修好后,才送鉴真等人进大云寺安顿。

  ●修建大云寺

  有资料记载,古崖州在唐代乾元元年(公元758年),人口为2821人。估计唐天宝年间的人口也与这个数字相当。在鉴真的指导下,不到半年时间,振州衙门附近宁远河畔修筑起一座雄伟壮观,具有中州风貌的大云寺。如此少的人口基数,能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完成如此浩大的工程,可见当时官府、民众对佛教的虔诚,对修寺庙不惜人力、财力。寺内修筑有堂塔、佛殿、讲堂、砖塔等多层次建筑物。其结构精巧,布局和谐,气势雄伟,讲堂所采用的鸱尾、三层斗拱等乃唐代建筑的最新成就。殿上坐着一尊高一丈六尺的释迦牟尼佛像。大云寺几经毁坏,后又几经修缮,在明代时彻底被毁。大云寺位处三亚崖城镇。

  崖城镇曾是古崖州州府所在地,这个曾经在相当长时期内作为海南中南部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小镇,现存的东西很普通,房子是到处可见的房子,也没有特别的风景。与中国南方的许多小镇相比,它甚至显得有些寒碜,难觅史书中所载的优美风情。前些日子,三亚博物馆的同志在大云寺旧址,挖出了些旧瓦片、旧砖头。带着泥土芳香的旧瓦、旧砖历经千余年风霜,仍非常坚固,瓦片上的花纹脉络清晰可见。

  ●传播佛教文化

  鉴真羁留海南期间,给海南的开发与科学文化的发展史上添加了些新的内容,也丰富了他自己的游历,增加了他人生传奇色彩。大云寺建成后,鉴真和他的弟子们为大云寺手抄了大量的佛教经典,并以大云寺作为讲坛,向当地民众讲授律、戒、度等佛教要义,传授有关书法、雕刻、医学、建筑、工艺美术等知识,不仅传播佛教文化,也让中原文化在海南有进一步的延伸。

  鉴真对医学深有造诣。在医学方面,他使一些当地人学会了用鼻子的嗅觉、舌头的味觉、手指的触觉等直觉鉴别方法诊断病情。此外,他还把自己在药物方面的收藏、炮制,配合心得告诉当地民众。

(编辑:谢军辉)


网友回帖

       www.hkwb.net AllRights Reserved      
海口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21001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898—66822333
举报邮箱:jb66822333@163.com
琼ICP备20230082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