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真本姓淳于,广陵江阳(今江苏扬州)人。生于公元688年,卒于公元763年,享年76岁。唐朝佛教盛行,他的父亲也是位虔诚的佛教信徒。当时扬州城内及近郊寺院林立。淳于从孩提时代起,就生活在浓厚的佛教气氛中。淳于兴趣很广,喜欢建筑技艺、雕刻玉器人像,还钻研绘画、书法以及医药等。
淳于14岁时,有一天跟随他父亲去扬州的大明寺。也许是佛缘触动,他当即向父亲提出要出家,得到父亲的赞许。大明寺在当时是淮南一带的名刹。里面不但有富丽堂皇的建筑和威武的塑像,还集中了各种各样多才多艺的人物。淳于进大明寺受戒成为智满禅师的徒弟,法名鉴真。
公元705年,他18岁那年,道岸禅师为他授了菩萨戒。道岸在建筑学、佛学、文学等各个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在唐佛教界有崇高的地位,当时被誉为天下四百余州的“授戒之王”。授戒后,鉴真跟随道岸到长安(今陕西西安),学习佛教三藏。鉴真26岁登坛讲律疏。除了讲授佛学外,他先后参与修造古寺多达80余所,还为不少寺院铸造雕像、砌造宝塔、书写藏经。他还创立悲因院救济贫穷病人。
鉴真人虽出世,却以出世之情怀关切入世之事。那时,中国同日本之间的友好往来和文化交流十分频繁。日本经常派出遣唐使节、学问僧与留学生到中国来,为的是把唐代的律令制度、学术文化、科学技术带回日本,以促进日本正在实行的封建改革。在第九批遣唐使团中,有两名年轻僧人荣睿和普照。他们在长安的大安国寺学习,他们的老师是鉴真的徒弟道航。
道航经常在授业时,把对师傅的敬佩之情流露出来。两位年轻的僧人因此很想见见他们的师祖。公元742年,他们终于在普照寺见到了德高望重的鉴真。他们请求鉴真与他们一起东渡日本传播佛学,鉴真欣然答应了。唐玄宗天宝二年(公元743年),鉴真带着佛门精英祥彦、思托等14人,水手18人和其他3人,一行共35人,进行首次东渡。船经扬州新河起航,没有成功。再一次出海历尽艰辛,也因天公不作美而遭受挫折。生性刚毅的鉴真又进行了第三、第四次渡海尝试,可是风高浪急,都成了泡影。
又过了五年,鉴真壮志未减,和弟子祥彦、日悟、如高、神仑、思托、德清、道祖、顿悟和日僧荣睿、普照等,进行第五次东渡。在扬州新河上船,东下至狼山(今江苏南山港)。可是天公总是在找麻烦,一时间“风急波峻,水黑如墨”,船在波涛中,忽然犹如登高山,忽然如坠入深谷,很快失去了控制。船随东北方向的季风,一直朝南飘。在漂泊中,船上的淡水吃完了,日子过得很艰难。
六次东渡中,这一次的行程最长、遭受艰险最大。鉴真一行在海南休整近一年半后,返回扬州,开始为他的第六次东渡日本作准备。鉴真到达日本后,成为日本律宗的创始者,深受日本人的尊崇,为中日友好交流立下了汗马功劳。
(编辑:谢军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