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秦桧到底是怎么回来的呐?《金史》中记载,金宣宗贞佑二年(1214年),中书舍人孙大鼎上书追述秦桧被女真贵族纵归南宋的事说,金太宗天会八年(1130年),大臣们在黑龙江柳林集会,担心宋朝复兴.宋朝臣赵鼎、张浚志在复仇,宋将韩世忠、吴阶知于兵事,这样既不可威取,又要看到结仇巳深,势难使南宋人民屈服,还是暗中先放纵为好。另在《金国南迁录》中记载,金国大臣考虑南宋复仇事,议及放纵秦桧归国,鲁王说,只有放宋臣先回,才能使他“顺我“。忠献王粘罕说:这件事在我心里已酝酿三年了,只有一个秦桧可用,我喜欢这个人。“置之军前,试之以事”,秦桧这个人表面上虽然拒绝,而内心中经常能“委曲顺从”,秦桧始终主张“南人归南,北人归北”的政策,今天如能放他回南宋,他日他必得志。这就是金人决定放秦桧南归的背景。结果不出粘罕所料,秦桧回到临安就力主和议,窃踞相位,专权擅国,残杀抗金将领。其后,使南北对峙局势基本形成。
《宋史•秦桧传》记载,南宋政府虽几次派代表与金朝谈判,但仍是一边防守,一边议和。而专与金人解仇议和,实际是从秦桧开始的。因为秦桧在金朝时,首倡和议,所以他南归后,就成为女真贵族的代理人。
秦桧南归后,送给赵构的第一件“见面礼”就是:要想天下无事,就得“南人归南,北人归北”。南宋的军队和将领主要是西北、河北和山东等地人组成的,如果照察桧“北人归北”的主张去办,就等于把北方土地全部奉献给女真贵族,而且大批不愿降金而南下的北方人士,都得回去受金人统治,就等于南宋自毁长城,自己解除武装,表明对金放弃武力抵抗。
秦桧奉送赵构的第二件“见面礼”是他首先递上一份致女真军事贵族挞懒的“求和书”。江南进士出身的秦大人也算是个才子,一封“和书”写的催人泪下,且文字清新结构流畅,语气诚恳,让赵构皇上读后都感叹到秦桧“忠朴过人”,得到他,高兴得连觉也睡不着,说“又得一佳士也”。秦桧得到赵构如此赏识,在于秦桧懂他的思路,军事上打不过金人就是打的过把二帝接回来,那还有我赵构的份吗?
秦桧的两件“礼物”摆在赵构面前,使他高兴却也十分担心地“睡不着”。他不得不考虑,秦桧说“南人归南,北人归北”,我是北方人,北该到哪里去呢?秦桧又说,有“二策”,即以河北人归还金国,中原人送给刘豫(他是南宋初年金统治者扶植的傀儡),然而越构是个聪明的皇上,虽然父亲与哥哥被金人掳过去了,大宋国不可一日无主,在特殊的情况下他称帝但毕竟有些名不顺言不正,说到底也只是代皇帝,面对秦桧的礼物,虽然心中满意但还是有点谨慎,毕竟亡国的怒火还在许多大臣们心中难以泯灭,况且秦刚回来,虽然是个人才但寸功未立,如用大位难以服众,必须有个过渡,于是,赵构向张浚隐示其意。
习惯于直言达事的赵鼎那知任用秦桧会有那么多的心计,凭着在北宋未年秦桧的表现,赵鼎觉得秦桧这个人不错的,经对秦桧进行了面试谈话之后也就同意提拨了,赵鼎在任用秦桧的干部审核表上签了字,于是秦桧从原来的副部级升上了副总理级,进入了南宋的权力中心当上了副宰相。
赵鼎衣冠冢
三
因为在处置刘光世的问题上,赵鼎与张浚发生意见分歧。这时高宗的政治机会主义思想高涨,正想任用张浚来恢复中原,同时他也认为刘光世军战斗力较差,耗费了大量的朝廷钱粮,却每每都不在紧要关头出力,想把刘光世的军权解除掉。所以,就听了张浚的意见,解除了刘光世的军权。不久,刘光世军内部发生内讧,大将郦琼率领着一部分部队过江投降了伪齐,张浚大大失算了。
宋朝的制度有些象责任内阁制,如果一个人想做成一个事情,获得皇帝的支持,那么谁反对,谁就会被罢免,皇帝会尽量为他创造条件。但是,一旦现实证明这个事情是错的,台谏就会毫不犹豫地弹劾起来,负责人一般也不用皇帝罢免,就自己主动请求辞职,然后皇帝给他外放一个大郡去做知府,用当时常用的话说,这是皇帝保全人才的一种做法。如果在一开始,有人就提出过明确的反对意见,而且被后来的事实所证明,那么一旦原来的负责人被罢免,反对的人就要被起用了。
既然张浚已经被事实证明做错了,那么就该张浚被罢免,再换赵鼎上场了。于是张浚则被罢免外放,不久就窜逐远方,以散官安置在永州居住。在张浚离朝之前,高宗问他,秦桧是否适合接替他的职位?张浚这时已经感觉到秦桧这个人不一般,表示反对。但是,反对无效。在赵鼎被从绍兴知府任上召回的同时,秦桧的地位无形中也上升了,成了候补宰相。也就是说,一旦赵鼎出了问题,被罢免了,那么就是秦桧了。
赵鼎对秦桧谈不上知遇之恩,但毕竟没有坏秦桧的好事。所以初期共事时秦对赵还是相当客气并尊重的。不过,这时候的秦桧虽然准备好了改变基本国策,却对赵鼎没有太大的恶意。秦桧这个人城俯很深,喜恕哀怨不达表色。然而秦与赵毕竟是不同路线的代表,一个求和一个主战,水火不相溶的思路终于有了决裂的那一天。
在处理皇位继承人的问题上,赵鼎的意见与高宗不和,并且表示强烈反对,引起高宗反感。不久,赵鼎就被罢免外放了,秦桧如愿以偿地当上了宰相,开始了他十八年的奸臣之路。
秦桧当宰相几个月,就力推他向赵构奉献的“二策”,立刻就轰动天下,秦桧的主张引起朝野上下的强烈不满,人们开始认识到秦桧的奸邪了,赵鼎这才发现秦桧原来是一个隐藏很深的奸臣,便向赵构告状,而皇上初次却装偬。然而赵鼎联络主战的大臣强烈告状,赵构出于自身的利害,又慑于抗战派和人民抗金、反对议和的形势,不得不罢去秦桧宰相的职务。
从此秦桧便于赵鼎算是结下梁子。
秦桧求和投降的政策,一时难以实现,只得忍受着暂时的挫折,静观宋金政治风云的变幻,伺机东山再起。因为他知道他的作法与皇上的想法一致肯定日后还会被起用的。
赵鼎忧虑地说,秦桧是“奸人相”。 赵鼎曾经向人表示过:此人如果得志,我们就没有立足之地。但赵鼎的进言阻碍不了秦桧的复职反而加深了两人之间的斗争与矛盾。
赵鼎虽然是个才华横溢、无私无畏、光明磊落的人,且刚直不屈,然而秦太师却是个心计颇深政治手腕高超的人。两人同为相,权力却倾向于秦一边。
绍兴八年(1138年),赵构果然又起用秦桧为相。秦桧知道高宗只想偏安江南而不真心抗金,便竭力唆使高宗与全国讲和。赵鼎对他自然反对。于是,秦桧经常在高宗面前说赵鼎的坏话,使高宗对他逐渐失去信任。后来,高宗终于将他贬到外地去当官。
当时,赵构想议和,南宋大臣在朝见赵构言语杂话之后,只有秦桧却能留下面奏圣上。秦桧说:“臣僚们对议和畏首畏尾,首鼠两端,这就不能够决断大事。如果陛下决心想讲和,请专与我讨论,不要允许群臣干预。”赵构说:“我只委派你主持。”于是拿出早已草拟好的向金求和书,仍声称不许群臣干预。
绍兴九年(1139年)秦桧不顾赵鼎、胡铨、韩世忠、张浚、王庶、岳飞、李纲等反对议和的上书,签订了第一个宋金和约。赵构怕事,装病躲进宫中,由秦桧代行皇帝职权,跪拜在金使面前,签字画押。从此,秦桧在朝廷中的身价提高了,宋金战和问题完全由他左右了。
宋金第一个和约签订不到一年,金统治集团内部就发生了政变,对南宋主张用诱降讲和策略的挞懒被杀,宗弼(兀术)上台。从绍兴十年(1140年)起,金撕毁和约,以宗弼当统帅,挥军直取河南,陕西。南宋抗金将领岳飞、刘琦在人民群众的支持下,痛击金兵,打出了一个大好局面。金兵将校纷纷准备投降,甚至素以狡悍著称的金帅乌陵思谋,也控制不了部下,只能下令待岳家军到即降,金将军韩常想以五万骑兵内附,岳飞迎着胜利的形势,非常高兴,对部将们说:“直抵黄龙府(今吉林农安,女真族根据地),与诸公痛饮耳!”正待不日渡河,而秦桧却想把淮河以北土地送给金朝,命岳飞退兵。岳飞给朝廷的报告说:“金人锐气丧失,气节败坏,把装备粮草全部丢弃,疾走渡河。而我军将士听命效劳,所向披摩。时不再来,机难轻失。”强烈要求乘胜进军。秦桧深卸岳飞抗金意志不可夺,就先撤张俊、杨沂中的军队,而后说岳飞孤军不可久留,严令迅速退兵。赵构、秦桧一天之内连下十二道金字牌(用木牌朱漆黄金字,使者举牌疾驰而过,车马行人见之,都得让路,一天要走五百里.用它传送最紧急的军令诏令),紧催撤军,岳飞愤慨惋惜地哭着说:“十年之功,废于一旦!”下令忍痛退兵。人民拦马痛哭,岳飞悲泣。
www.hkwb.net AllRights Reserved
海口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21001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898—66822333 举报邮箱:jb66822333@163.com 琼ICP备2023008284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