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末举行的琼剧汇演活动中,民营剧团上演的时装琼剧《红泪影》、《白云塔》等剧目大受戏迷们欢迎。这些老剧目的上演,让许多铁杆老戏迷追忆起已故的琼剧剧作家吴发凤,吴先生是琼剧历史上唯一的多产剧作家,他毕生创作、改编、移植古装、时装(文明戏)剧本和演唱本共121个,这位生于1870年的剧作家以改良土戏的中坚分子姿态,在海南岛上倡导和推广反映现实生活的文明戏,开创了琼剧史无前例、影响深远的一次重大变革,被海南民间尊为“写戏祖师爷”。

初春的海南,已带上微微暖意。文昌公坡的丹山村,是被海南人尊称为“写戏祖师爷”的剧作家吴发凤的家乡。2月中旬,在文昌琼剧作家何名楦的引领下,我们驱车来到了丹山村。椰树、水田、瓦房,纯朴的村民,构成了一幅宁静的田园画。吴家后人,就在这个村子里平静地生活着。听说有人要听爷爷的故事,年过八旬的吴坤宽热情地从屋里迎出来。在吴家祖屋里,吴坤宽与何名楦向海南日报记者娓娓讲述了吴发凤这位乡土剧圣的精彩人生。
贫苦少年当戏子
“发凤是爷爷的艺名,其实他的本名叫吴家悦。”吴坤宽说,1870年,吴家悦出生于一户贫农之家,7岁时曾爷爷去世了,吴家的生活就更加困难,吴母想方设法凑钱把吴发凤送去读私塾。11岁时,家贫的吴家悦只有辍学,但仍经常偷跑到私塾的窗口边旁听。
“爷爷小时候聪明又机智,听父老们说,有一次,私塾先生组织学生去文昌县的孔庙参观,辍学的爷爷经过允许也跟着去了。那时孔庙门前有座石桥‘状元桥’,桥道中间处立了一块‘游者到此止步’的石牌,规定只准中了状元的文昌人才能走过中间的桥道。私塾先生就在此和学生们开玩笑说,‘谁能有办法走过状元桥就是未来的状元。’学生们个个跃跃欲试,但人人走到石碑处就被守桥老头发现叫了回去。轮到爷爷时,这守桥老头大概是有些累了,坐在石凳上打起了瞌睡。聪明的爷爷就趁机从桥东口登桥,走到石碑中间处时就立即转身,面向桥东。这时守桥老头睁眼看到爷爷,以为他是从桥西上桥要向桥东去的,就把他拉到了桥西口处。在旁边围观的学生们拍手大笑,‘通过了,通过了。’守桥老头才知道怎么回事,为了改正错误,就拉着爷爷从桥西回到了桥东,这等于是让他第二次走过了状元桥。这件事情传开后很多人都称赞爷爷的机智。”
私塾先生和乡里父老对吴家悦的才智很欣赏,就准许他免费就学至私塾结业。从私塾毕业后,为了补贴家用,14岁的吴家悦只有给邻居当挑货郎。不久在路上染了重病,被这名货商丢在了定安,沦为乞丐。幸亏得到了一个戏班收留当杂工。17岁以后回家,向人借钱当糖果小贩,但由于经营不善而血本全亏。无奈之下,吴家悦到了一个“发”字号的科班戏馆里当杂工同时学戏。“那个馆主教他学旦角,并给他取了艺名叫‘发凤’,从此爷爷就叫吴发凤了。”吴坤宽说。
(编辑:谢军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