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面积
瑶城村先祖自明初迁居于此后,人口渐有增长。但至万历年间(1605)发生琼州大地震,地陷田沉,高峰成谷,深谷为陵。陷七十二村,死者十有八九,陆沉成海千顷。地震时,该村子孙半亡半逃,出现了丁稀粮少之状况。经过上百年繁衍生息,人口逐渐恢复发展。至清光绪年间,已有500多户,人口1000多人。民国二十七年(1938),该村人丁兴旺,村中一派生机勃勃。此时全村共有620户,人口2100多人。
日军侵琼后,由于逃往南洋、避难西霞、被日军杀害、抗日阵亡及其他非正常死亡等原因,乏嗣户数较多,村中人口大大下降。
解放初期,村中人口又恢复发展,出生人丁约300多人。20世纪80年代,全村有人口930人。2009年,有农户145户,人口635人(不含外出人口)。现有耕地面积1465亩,其中水田383亩,早田236亩,旱地546亩,湿地500亩。
家谱历史
据符氏族谱记载,明代五十七世祖观眉“因家贫随母舅来演顺家居瑶城村。五十八世祖志宏(观眉三男),随父迁居,备尝辛苦。”观眉祖是从琼郡那邑(今府城镇五岳村委会北点村)迁来瑶城村居住的,他是该村始祖,随其而来的是他的三儿子志宏,志宏是该村第二世祖。志宏生四男,(枢、机、桓、楹)长男枢,原居住演顺一图四甲溪尾溪塔二村,至明朝万历年间(1605)地震田沉,子孙半亡半逃,因丁稀粮少,合归十甲。次男机、三男桓,居一图十甲(瑶城村),四男因万历年间兴盐课,遂籍居二图。至琼州大地震后,四个儿子才聚居瑶城村。长、次三男俱住村西,四男住村东,传续至今,人丁兴旺。该村是明朝万历年间琼州发生大地震前,由观眉祖及其三男志宏迁来居住而形成的。距今己有400多年历史。
民国二十七年(1938),除了符姓是该村大族人家之外,还有梁姓、翁姓、颜姓。梁姓1户,人口4人,主要靠种养业为活。翁姓现有6户,人口24人,主要靠海水养殖业,每户养殖2口高位池虾塘,面积9亩,收入甚丰。颜姓4户,人口16人,主要靠种养业和外出务工。
瑶城村从它诞生的那天起,勇敢、智慧的瑶城人民靠着勤劳的双手,抚育着一代又一代儿女,在各个历史时期,为国家为社会培育了不少良才。瑶城人如今几乎遍布本省各市、县,在国内的南京、广州、广西、昆明、台湾、香港和国外的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来、越南、柬埔寨和美国等均有瑶城儿女的落脚点。
1990年2月,瑶城村符氏续修观眉祖族谱。参加修谱人员有尊芬、符权、尊仪、学尧、书纲、扬伦、世诚等15人。
村庄沿革
据史料记载,明、清两朝代,琼山县以下行政沿置是乡、厢、都、图。明正德年间(1506—1521)珐清宣统年间(1909—1911)全县设置丰好、内义丰、外义丰等7个乡。外义丰乡管辖二十六个都图,即大林一、二、三都……丰华一、二、三图,演顺一、二、三图。图以下设甲。瑶城村隶属外义乡演顺一图十甲。民国十七年(1928),行政设置变革,取消都图,改设保甲制。民国廿二年(1933),推行地方自治,县以下设置区公所。(区公所下设镇,镇下设乡)该村归属第五区演丰镇(当时演顺乡与丰华乡合并,各取第一字命名,为演丰镇)瑶岐乡管辖。
民国廿三年(1934)撤销乡镇,成立乡团局,该村属演丰乡团局管辖。民国廿八年(1939)海南抗日战争爆发,调整区乡建制,演丰乡改为隶属第三区管辖,一直到五十年代后期。
抗日战争时期至1950年,该村还设有民主政府的组织机构,同样按保甲建制。抗日战争时期,为了动员全民抗日,村中还组织起青年抗日救国会、妇女抗日救国会、农民抗日救国会、儿童团等抗日群众组织。
新中国成立后,行政建置几经变革。1957年前,地方行政照样沿用区、乡、保、甲制。生产组织于1954年则成立互助组。1955年十月村中成立雍和(社长符世倬、副社长符尊栋)、新群(社长符菊香、副社长符祥)、群毅(社长符昌儒、副社长符尊保)三个初级农业合作社;1956年2月,与邻近几个村庄合并成演丰第二高级农业合作社;1958年5月成立集丰农业社;1958年10月成立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人民公社成立后,生产队、生产大队的建制也几经调整。有时与邻近几个村庄合设一个生产大队,有时独立设一个生产大队,下设若干生产队。1980年开始,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1983年,演丰公社改为演丰区公所,下设乡。该村属演丰乡管辖;1987年3月演丰区公所改变演丰镇,下设管理区。该村属演丰管理区管辖。1996年演丰管理区改为演丰村民委员会。2000年2月,演丰镇委镇政府进行区划调整,成立演丰社区居委会,将原演丰村委会改称演东村委会,瑶城村隶属演东村委会管辖至今。
www.hkwb.net AllRights Reserved
海口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21001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898—66822333 举报邮箱:jb66822333@163.com 琼ICP备2023008284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