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网首页 |  国际旅游岛 |  房产 |  汽车 |  健康 |  时尚 |  教育 |  琼台人文 |  图片 |  彩票 
您当前的位置 :海口网首页 >琼台人文 > 古村老街
[海口村史系列]“福地奇葩”瑶城村
来源: 海口网 作者:海口市文明办辑 时间:2011-02-10 15:21:49 星期四

  革命历史

  1926年底,琼山县十一区辖下的瑶城、昌城、岐山、桂南等村率先建立了农会。

  1927年8月下旬,十一区区委书记曾德泽组织演丰墟、瑶城、塔市等村农会100多人和民众800余人,高举农会大旗,手持粉药枪、大刀、斧头,扁担在演丰墟集会,游行示威,声援南昌起义,然后包围塔市盐警队,活捉其头目,并就地枪决。

  1937年冬,琼崖特委在演丰墟成立演丰乡青年学生抗日后援会,瑶城村符世秀当选主任。1939年2月10日,日本侵占海南岛。当天日军飞机轰炸豆藤市和瑶城村,炸死村民10余人,炸毁房屋9间。1940年秋,日军一个小分队进驻瑶城村,又在该村对面的三牛坡(牛角市)设据点(炮楼),企图控制瑶城村和演丰墟附近一带村庄。1941年日军为了控制演丰一带地方,剿灭抗日战斗力量,日军第三次进驻瑶城村,驻扎在三高学校里。当时瑶城村是演丰乡最大的村庄,日军以为只要在瑶城建立了维持会,控制瑶城村,就可以征服整个演丰地区。因而日军物色了该村“片烟鬼”(鸦片)符杨琼充任演丰乡维持会长。符扬琼当会长后竭力为敌人卖命,充当汉奸,民愤极大,最后被政府处决。1944年正月的一天晚上,村中召开民众大会,由农救会会长符杨耀主持,讲论做斋事。日军突然窜入村中,村民四处逃窜,日军开枪扫射,幸无人员伤亡。来不及逃离的村民被日军抓住,严刑拷打,数名妇女被强奸,然后还抓走十多名妇女,其中一位不甘受其暴行,从豆藤桥上跳下。

  1944年秋,琼崖特委、区委领导在瑶城村老屋主符世庄家召开秘密会议,被日军发现。危急之际,该村符世秀(演丰乡政府乡长)、符尊凤(乡兵)等多人,为引开日军包围,好让琼崖特委、区委的领导安全撤离该村,向西排山方向撤退。日军发现后包搜过去,开枪猛扫射。符世秀身中数枪,壮烈牺牲。符尊凤身中五枪,昏死过去,后被村民救活。

  1944年冬某一天,天刚亮,日军突然闯进村,抓走40余名儿童作人质,威逼村民交出我民主乡长符世秀。由于村民极力反抗,和村中各群众组织发挥作用,日军无奈,数天后将儿童全部释放。

  抗日战争前后,海南革命先驱冯白驹、林李明、林克泽、黄魂、李黎明、刘秋菊、肖焕辉等人经常在该村开展革命活动。经常吃、住在老屋主家。村民符世聪被共产党人称为挚友。党需要的经费,革命同志生活困难,只要找到符世聪,他都毫无吝啬地解囊相助。

  该村绝大部分村民参加“农会”、“青抗会”、“妇救会”和儿童团等组织。村中有70余名青年男女参加了琼崖抗日部队,为抗日牺牲的有37人,被日军杀害的有20多人。

  村庄建设

  初迁来该村祖先,居住条件差,房屋多是因陋就简盖塔。后来又遇到大地震破坏,天祸降临,民不聊生。但该村祖先坚忍不拔,重新盖起一些矮小瓦房。晚清至民国年间,一些村民背井离乡出洋谋生;一些村民经商做生意赚了钱;一些人当了仕官收入较丰。于是,备料建宅,一批高大的土木结构的房屋出现了。这个时期富家建起来的房屋,内势多为木料框架结构,梁、柱、缘、桷多为“海料”红木。房屋排列成行,有的建围墙庭院,颇为壮观。古时很讲究门第,居官者脊雕蛟龙,富家没有官衔的只能雕鲤鱼尾,意示尚未成龙,而一般农家则不准如此。

  抗日战争时期,该村农家房屋遭到严重破坏。解放后一些人对自家的房屋进行修复改造。1978年,村中实现了电灯照明。1986年在政府支持下,加上村民筹措的资金,在村中打了一口深井,并建成水塔,村民破天荒地用上了自来水。

  1990年,一些侨属及经营工副业者,建起数间钢筋水泥结构的平顶房。然而大部分的房屋,有的因年久失修,已经倒塌;有的因乏嗣无人居住,已经荒废。当时呈现房屋废迹多、旧宅多的景象。

  1999年开始,该村村长符世诚倡导全体村民,重建瑶城新村,大家一致赞同。于是按“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行动”的办法建起钢筋水泥结构楼房式80间,并规定每户住宅用地面积450平方。同年10月,村长符世诚又倡导和发动村民建起海南省第一批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村庄。同年12月止,续建楼房30间。

  2000年海南省确定该村为全省第一批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村庄,共投入资金90多万元。分别建起大门一座,大道一条700米长,日供水150吨水塔1个,100米深口径井1目,332平方文化室1间,有1200个座位戏场、灯光球场各一个。绿化带1万平方米。文明村落成时,时任海南省委常委宣传部长洪寿祥、副部长周文彰亲临参加剪彩仪式。当年底,海南省委书记杜青林参观瑶城村,并亲临农家了解生产生活情况。

  生产建设

  该村世代以务农为主,少数人经商和经营工副业。很早以前,村民经过开垦和购置,多数农户都拥有数额不等的水田和坡地。这些水田大多分布在昌城、锦山、博罗、庵前尾一带(俗称内田)和该村前偏西北面(俗称外田),坡地分布村后面及东南、西南面,是一片肥沃的坡地,盛产花生、薯类、坡稻和甘蔗等作物。

  解放前,农田由于缺水缺肥,耕作落后,内田又是酸性深田,产量低,且靠天吃饭。外田多是每年水稻和蕃薯各一造,遇上灾情,更是减产歉收。多数农户每年收获的粮食只够吃上七八个月,少数农户只能够吃上四五个月。粮食不够吃的只能以蕃薯粥充饥了。种甘蔗是村民们的活命根,种甘蔗产量较高,既能挑到集市上卖,又能用来榨糖。1930年,该村办起了糖寮,用土办法榨糖,制成糖条、赤沙糖等,增加了农民一笔收入。还有不少村民,用土办法自制花生糖、芝麻糖、姜糖出卖。经常半夜三更从家乡挑东西到海口、府城出售,当天又从海口、府城挑一担东西回来卖,一天来回步行六十余里路程。有的人则跑到道崇、谭文、旧州、龙塘一带做米客和土特产生意。

  抗日战争时期,因日军封锁,食盐来源困难,村民只好挑海水煮盐。除供自己食用外,还挑到别的村庄去卖。晚上点的是自制海棠灯。无火柴,往往是一家点火四邻接火苗。

  解放初,经过土地改革,实现耕者有其田。1955年春,由演丰乡政府组织发动全乡村民修建从瑶城村溪边潭至博度村的防潮堤,称为塔东防潮堤,长4公里。1958年公社化后,统一规划,分区耕种,又逐年垦荒造田,扩大面积。当时该村水田面积共有650亩,平均每户有4.7亩。由于兴修水利,科学种田,已经逐年实现粮食自给,有的农户还有余粮出售。20世纪五六十年代,村中大面积改种甘蔗,产量很高。1970年,又对坡地进行统一平整,打破地界,划成方格,种植木麻黄,间种短期农作物。绿化美化环境,又增加农民收入。1980年开始,该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由于承包不科学、管理不规范等原因,这些肥沃的土地、生产资源,除少部分种树造林外,大部分丢荒浪费掉。改革开放以后,家庭产业结构起了变化,有相当一部人外出务工,一部分人转为从事建筑业和运输业、养殖业和饲养业。1990年,该村从事建筑业和运输业有40多人,约占村中男劳力的63%,这两项成为该村的主要经济收入来源。2000年,该村在符世诚村长的引导下,再次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海淡水养殖业、种植业、建筑业和运输业,是演丰镇最早调整产业结构和最早发展海水养殖的村庄之一。规划出一部分土地承包给村民个体户,发展经济作物。村民生产发展了,生活也随之得到改善。除每个农户享受集体450平方土地盖起楼房,村中还建起各种公共设施。现有98%以上的农户有了电视机、电话机、洗衣机,部分还有空调、汽车、电脑和摩托车。99%家庭实现了改水改厕;100%的村民参加了新农合,有75%的家庭达到了小康生活水平。

(编辑:谢军辉)

网友回帖

       www.hkwb.net AllRights Reserved      
海口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21001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898—66822333
举报邮箱:jb66822333@163.com
琼ICP备20230082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