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组织团体,成为革命策源地
1905年8月20日,孙中山在日本东京成立了中国同盟会,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革命纲领和“民族、民权、民生”的三民主义。由于受日本政府驱逐,孙中山同黄兴、胡汉民等乘船前来南洋,并经一丘姓侨商介绍到达槟城,住在小兰亭俱乐部。槟榔屿闽商吴世荣、黄金庆不顾孙中山被人冷落而热情接待孙中山等。在吴世荣、黄金庆的安排下,孙中山在小兰亭俱乐部大力宣传“三民主义”,阐述“满虏不去吾国必亡”的理由。孙中山富有感染力的讲话,深深地感动了吴世荣、黄金庆及在场的社友陈新政、邱明昶等。
1906年,孙中山偕黄兴、胡汉民、汪精卫、李竹痴等从越南又一次来到新加坡、吉隆坡、槟城。孙中山先派新加坡同盟会分会的陈楚楠、林义顺持其手函先到槟城,会晤吴世荣,组织槟榔屿同盟会分会。据马来西亚学者张少宽先生考证,由陈楚楠、林义顺作为见证人,首先入会的华侨华人有吴世荣、黄金庆、邱明昶、林福全、徐洋溢、林世安、沈瑞意、林如德、熊玉珊、潘奕源、许啟云、王霆、林贻博、邱文绍等14人,吴世荣为会长,黄金庆为财政员。而冯自由在《华侨革命开国史》中则说,先后加盟者有吴世荣、黄金庆、陈新政、辜立亭、林志诚、陈璧君等22人,公举吴世荣为正会长,黄金庆为副会长。第一种说法应该是准确的。
1907年,随着镇南关起义失败,孙中山、胡汉民、汪精卫、黄龙生等第三次来到槟城。他们一方面为宣传革命和筹款,一方面同吴世荣、黄金庆等协商,组建“槟城阅书报社”,作为同盟会的办公会所。孙中山亲自确定该社名字,汪精卫起草章程,并拟定来年正式成立。1908年8月,在吴世荣的“瑞福国”召开第一次筹备会议,成立筹备处,吴世荣为筹备处主任,筹得开办费1000余元,月捐数百元,并报“华民政务司”批准备案。同年11月13日,筹备处在平章会馆召开槟城侨众大会,发起人有吴世荣、黄金庆、陈新政、熊玉珊、邱明昶等25人,赞成者有梁从云、林贻博等9人,大会通过了章程,选举吴世荣为社长、黄金庆为副社长。同年12月19日在黄金庆私第召开开幕典礼。槟城阅书报社成立后,开展系列活动,成为革命党人的领导机关,为辛亥革命事业做出了杰出贡献。
1908年,“中国同盟会南洋总机关部”设在新加坡,由于同盟会内部的歧见与形势的变化,孙中山决定将同盟会南洋总机关部迁移至槟城,设在槟城阅书报社内。据槟城阅书报社大事记记载:1910年1月XX日奉孙总理命,将中国同盟会南洋总机关部由星移设本屿,积极进行。总机关部移至槟城后,孙中山、汪精卫、黄兴、胡汉民、居正、戴季陶等要人常在此居住并开展活动,章太炎、陶成章等也来过槟城参加宣传、筹款等活动。孙中山“九次革命、五过槟城”,其家眷也前来避居,日常生活费用由陈新政、黄金庆、吴世荣、邱明昶等11人负责。汪精卫也在槟城与当地粤籍富商小姐陈璧君结婚,并与黄复生等行刺摄政王载沣而被捕入狱后,也得到吴世荣、黄金庆、陈新政出资与筹资营救。槟城还成为庇能会议的召开地点,又成为革命党机关报《光华日报》的所在地,所以被称为“革命策源地”。
(编辑:陈樱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