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历经千年沧桑福气依旧
走进琼山区府城文庄路,厚重的历史感扑面而来。在繁华的街道两边,一条条或笔直或弯曲的巷子仿佛时空隧道,越往里走,一个个古老的琼台故事、一张张重彩的历史画卷在游人眼前依次展开,犹如梦回过去。关帝巷便是其中之一,远近闻名的“琼台福地”遗址就坐落在这样一条古朴的巷子深处。
据资料记载,早在宋初,琼台就已成为海南的代名词了。相传,由于海南地形像一只缩颈神龟,宋太祖担心它会伸出头来,威胁到皇朝,便将州城迁来神龟缩头处,此后该地被人们传颂为“琼台福地”。据清末朱为潮《琼山县志》记载:“抱珥山,今道署右,即所谓琼台也。”意为唐代在这里设都督府,到了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年),又在琼台设立琼管安抚司统管全岛行政,借以镇住龟头。缘此,时人便称此地为琼台。
明永乐元年(1403年),海南卫指挥使杨义在山顶立“抱珥山”石碑一块,还在山南竖立“琼台福地”石碑坊一座。明弘治初年(1488年),抱珥山被挖。建起关帝庙。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巡道张介祺顺民意修复琼台福地。此后历代官府都有修缮,后被拆毁。堪舆学家断言:“琼台高耸,抱珥山、文龙山与三台山突起,仿佛一把‘罗圈椅’置于此地,南海紫气,华夏熏风,蕴聚琼台,飘逸福地,贵不可言。”这也就不难解释为什么历代都督府选址于此。
往事越千年,琼台福地曾几度流失“福气”。明清倭寇蹂躏,民国军阀践踏,琼台福地一片狼籍。文化大革命期间,大破“四旧”,琼台福地牌坊被拆除、推倒。几经折腾之后,好不容易拨乱反正,牌坊不仅原状修复,而且琼台“增其旧制”,展现新姿。
然而,鱼龙混杂,琼台福地周遭新楼争高直指,“建设性的破坏”使之面目全非。1994年,原琼山市经国务院批复同意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999年,原琼山市人民政府重建琼台福地相关建筑物。重建的福地保存了古建筑风格,坐落整齐,结构对称,雕梁画栋,金碧辉煌,剪瓷龙雕,栩栩如生,雄伟壮观,为海口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但也有人认为,几经摧残的琼台福地,似乎少点沛然文气。
时至今日,琼台福地早已成为府城人民千年历史传承的缩影,是文人墨客游览之地,平民百姓祈求安康之所。每年,均有重大的祭祀祈福活动在此举行,众人争相前往祭拜祈福,热闹不已。
(编辑:余冰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