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
一砖一瓦再现琼台文化精髓
琼台福地遗址位于现府城镇关帝巷北,其建筑特点也独具一格。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推官傅作霖环山筑台,用火岩石雕琢方形石块垒砌成东西长60米,宽18米,高3.5米的长方形状平台,为一丁四由砌法。又因为该平台南105米处有一创建于明永乐元年,复建于万历丁巳年(1617年)的琼台福地石碑坊,故名“琼台福地”。据《琼山县志》称:该平台上明清时期先后建有关帝庙、拜亭、圣母殿、文昌阁及东西廊庑等古建筑,至今已毁坏殆尽,仅剩该平台,成为历史的见证。
走进琼山区府城文庄路,关帝巷巷口一座造型精美的牌坊尤为引人注目,该坊为全石质古栏式构成,单楼四柱,每柱前后各有一条纹边风掌,石堆瓦楞顶盖,鲤鱼鸱尾顶饰。坊匾正背面都是阳刻的“琼台福地”隶体烫金大字。牌坊雄大疏朗、敦厚庄重。穿过牌坊,走进狭窄的关帝巷,就可看到抱珥山上的秀美古建筑。现存的琼台福地建筑主要包含福地轩、琼台阁、关帝殿三层重檐。穿过关帝巷,登上台阶,首先可达福地轩。琼台福地建筑的特点,要从这28级台阶说起。
通往福地轩的台阶共28级,分为四大层,第一层为1级,二、三、四层均为9级,设计理念源于修建年份“1999”。沿石阶拾级而上,丘濬、海瑞、钟芳、唐胄、吴典等唐至清代琼州多位文臣武将的浮雕画像也雕刻其上,栩栩如生,仿佛穿越历史的迷雾与世人相遇。
来到福地轩,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大门前两根盘龙石柱,盘绕石柱的龙身上站着民间传说的八仙人物雕像。门庭东边有琼山知县于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书写的“琼台”两个大篆字牌,据说这块字牌是在1999年复建时从地下挖出来的,已经断为三节,后修复重立于此。穿过两旁悬挂“琼台胜境旖旎扬天下,福地丰碑峥嵘耀海南”楹联的大门,翠竹葱茏的庭院便映入眼帘,庭院的北端,一座绿瓦、红墙、红柱、红栏杆、镂花窗、红灯笼使二层重檐的琼台阁更显得分外壮观,屋顶的脊梁上,两条长龙对着小宝塔相向蜿蜒,重檐四角,各踞守着一只神态自若的石麒麟。据介绍,这幢两层高的建筑曾经是府城最高的地方。据居住于附近的老人介绍,这里原来叫“文昌阁”,他们小的时候,站在楼上,整个府城尽收眼底,从这里最远能看到雷州半岛,清代的时候,这里就是用来观海盗动向的。琼台阁后,“文经”、“武纬”两小门通向关帝殿,把一轩、一阁、一殿贯通起来。金碧辉煌的关帝殿雄据庭院北面。关帝殿前的庭院,高达两米的宝塔形万年宝鼎,安放在照壁前,二、三层各有六个翘起的檐角挂着风铃,轻风徐来,叮当作响。关帝庙香火鼎盛,透出浓浓的琼台特有的文化气息。
(编辑:余冰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