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网首页 |  国际旅游岛 |  房产 |  汽车 |  健康 |  时尚 |  教育 |  琼台人文 |  图片 |  彩票 
您当前的位置 :海口网首页 >琼台人文 > 最新推荐
八旬教授 古体诗译《神曲》
来源: 海口网 作者:彭桐 时间:2017-03-15 09:11:07 星期三

肖天佑谈他翻译《神曲》的情结。

 肖天佑和夫人在海口。

肖天佑所译《神曲·地狱篇》。

  核心提示

  由海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海南大学人文传播学院和海南省文学院等联合主办的“《神曲》与意大利文化”读书会,日前在海口水巷口国新书苑举行。全省众多知名作家、诗人、评论家和多所高校专家学者汇聚一堂,倾听我国著名意大利语言文学专家、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教授肖天佑畅谈意大利文化,评析刚在国内出版的《神曲·地狱篇》。作为我国上世纪五十年代派往苏联学习意大利语言文学,终身从事意大利语言文学教学的学术泰斗,年已80高龄的肖天佑,满怀年轻人的热情,畅谈了他眼中的但丁与《神曲》,以及他在海南翻译创作的诸多特别感受。

  A 不服气而翻译

  度假海口一年译完“地狱”

  在“《神曲》与意大利文化”读书会上,著名意大利语言文学专家、翻译家肖天佑展示其刚在海口国新书苑上架的新作《神曲·地狱篇》,坦言他在年近八旬高龄时开始译《神曲》,主要源于两个动力,一是对国内一些译本不满意,二是因为海南给他身体注入了活力。

  早在清末民初我国文人和作家就已提到但丁的《神曲》。最早明确提到但丁及其《神曲》的,是其丈夫曾是清朝政府派驻意大利公使的钱单士厘,她谈但丁在其意大利见闻录《归潜记》一书(1910年)中。清末民初的文艺评论家王国维在其著作《红楼梦评论》第五章余论中,也明确提到了但丁的《神曲》。胡适在其著作《文学刍议》中,号召大家以但丁为榜样,用白话文写作。《神曲》对我国作家写作方面的影响,莫过于参照《神曲》三部曲创作出《四世同堂》的老舍。

  肖天佑介绍说,真正向我国读者介绍但丁《神曲》的第一人是钱稻孙(钱单士厘之子),1921年他以骚体翻译了《神曲·地狱篇》第一、二、三曲,以《神曲一脔》为标题在《小说月刊》上发表,憾无后文。解放前后,有一些译者从英语、法语或日语翻译出版过《神曲》的片段或单部。1949年、1962年,王维克、朱维基分别从法语、英文翻译出版的《神曲》,算是我国最早的两个全译本,但都不是从意大利语直译过来的。

  1990年北大教授田德望翻译的《神曲·地狱篇》,开创了我国由意大利语直接翻译出版《神曲》的先河。1997年、2000年他又先后译完出版“炼狱篇”、“天堂篇”,至此国内才得以读到完整的、由意大利语直接翻译的但丁的巨著《神曲》。田译放弃诗歌体而采用散文体,对于强烈爱好诗歌的读者来说,感到不尽快意。2000年黄文捷采用自由体诗翻译《神曲》全译本并出版,影响较大,后来多次再版。2009年香港译者黄国彬用意大利语直译,且采用格律诗的形式,当属一绝。

  “纵观这些译本,我个人觉得它们有个共同点:过于关注但丁《神曲》的评注,客观上把读者的注意力吸引到这些评注上去了,分散甚至伤害了读者对《神曲》本身的阅读与欣赏!”肖天佑说,国内已有的译本均对《神曲》原文版本都照译无误,有时甚至还会参照别的版本的注释加以发挥,结果是《神曲》译本中的注释远超过正文的字数与篇幅。他做过粗略统计,三个从意大利语直译过来的译本,注释与译文页面多了近3倍,“这就意味着读者每读三句诗就要停顿下来去看一个注释。这势必会打断读者的阅读和理解的节奏,破坏阅读兴趣、快感和享受!”

  “一定要弄个简练易读的版本出来!用古典诗体翻译但丁《神曲》是我20年前的梦想。两年前来海南度假,良好的天气和身体状况让快80岁的我梦想重燃!”肖天佑介绍说,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他已有直译《神曲》之想,在其《翻译理论与实践》教材中就有表述,但当时忙于教学没有时间,后又一直住在北京,天太冷时就不想动,直到2014年底完全退休,也不再做什么兼职时,终于下了决心,“来海口又有了圆梦的好条件,气候宜人,精力倍增,让我感觉变成了充满激情和勇气的年轻人,每天工作5个小时,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就把《神曲》第一部译出来了!”

  在读书会后接受媒体采访时,肖天佑不仅详细讲述了翻译《神曲》的初衷,还透露说:“地狱篇”出版后,他又继续猫在海甸岛的租住房里用功,目前《神曲》的“炼狱篇”也已经翻译好,还正在攻克“天堂篇”,而且“天堂篇”也已经翻译了三分之一,整部《神曲》的翻译已经接近尾声,计划在2017年9月全部完成,“要实现愿望,要一气呵成,岁数大了,有段时间走路都很困难,但得按照原定计划,我不敢耽搁!”

  B 心里装着读者

  不怕律诗直译《神曲》苦差事

  按自己要超越前人的想法,真正坐下来开始翻译《神曲》时,肖天佑发现难度比预想的要大得多,需要实际解决的问题也是多方面的,之所以还译得比较顺手,是之前做了大量的案头准备工作。透过他在读书会上,一口气用了半个多小时讲述他翻译欧洲文学巨作《神曲》的心路历程、翻译与创作之间的关系,一直所秉承的为读者所想的理念,让人看到的是一位兢兢业业老翻译家闪光的精神。

  但丁《神曲》共三部,一万四千余诗句,通篇采用十一音节三韵律的形式。什么是十一音节三韵律?具体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每个诗句必须有十一个音节。第十个音节必须重读(这也是该诗句的韵),其他音节是否重读灵活掌握;二是每三个诗句构成一节。全诗各节、各句,都要按一定的规律循环押韵。这样,使得翻译《神曲》的先决问题,是译成诗还是译成散文。外国译本两种译法均有,译成诗的有自由诗和律诗,有模仿但丁的三韵律采取三句一节的,也有自行其是改为四句一节的。我国现有的三个意大利语直译的版本,分别是散文体、自由诗体和三韵律的律诗体。

  “对于处理《神曲》格律的意见,大致可分为两派:第一派主张以自由诗译格律,第二派主张以格律译格律。我选择当第二派!”肖天佑认为,如果在翻译实践中二者不能兼顾,那宁可牺牲语音层次的诗意,也不能损伤语义层次的诗意,“可惜我国内地的一些译者和许多出版社的编辑,似乎都支持第一派!”

  宋朝的《三字经》是三言格式,汉朝的《木兰诗》是五言格式,我国历史以来有三至七字等格式,有的不用押韵,有的有严格的韵律,但大多节奏鲜明,朗朗上口。肖天佑介绍说,这些诗歌格式从古至今都影响着我们,可以说是我们创作与欣赏诗歌的一贯标准,是华夏儿女思维习惯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诗人郭沫若、臧克家、艾青等人的诗,都深受这些传统格式的影响,“《神曲·地狱篇》的翻译,通篇采用了五、六或七言,四句一节的格式,我个人的主观感觉还不错,当然还要看广大读者的反映!”

  肖天佑译但丁《神曲》不是为学者和研究者考虑,言词不避古今,注释力求详尽。他主要从读者的角度考虑,紧紧把握内容,译成通俗版本,让普通读者包括高中和高校学生、一般文艺工作者、不懂外语的作家和一切想涉猎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文学作品却不懂意大利语的人,兴致不被破坏,还尽享阅读之趣,所以具体做法是,除使用现代汉语通用的字词和句子结构外,尽量减少注释的数量。

  “翻译《神曲》时,我心里始终装着读者。我认为,读者能读得下去的东西才会认为是好东西!”在为读者签名时,肖天佑强调说,将意大利诗人但丁创作的长诗翻译成中文诗体,他不仅讲究翻译中的原则“信”“达”“雅”,还讲究“功能”。通过对原著本身和其时代背景的把握与理解,用自己语言尽可能地把作者的本意准确地表达出来,“我在方方面面下了很多功夫,算是一种探索,也是一种尝试,所以不怕这件苦差事!”

  C  白话神译获点赞

  方法论提供读懂但丁路径

  肖天佑不仅谈《神曲》的中国翻译状况及自己的翻译理念,还谈薄伽丘、卡尔维诺等欧洲文艺历史上代表性人物,详细阐述但丁是一个有政治抱负的人,以及其以政治为业时的社会背景和所处环境中的方言与其他语种的不同。肖天佑翻译《神曲》和他健谈、渊博的知识、学术严谨的态度与作风等,均让参加读书会的作家诗人和专家学者们颇感意外,赞叹不已。

  “肖教授是国家级专家、著名学者,作为来度假的旅琼学者,参与了海南的文化创造。八旬高龄还做翻译世界文学巅峰之作这么有意义的事,真的很感人!”省人大代表、国新书苑董事长黄桂提如感慨地说。

  “我要向译者致敬!”几年前读过肖天佑所译卡尔维诺《美国讲稿》的著名诗人蒋浩说,这部译作是中国当代诗歌的一个精神支援,对他个人的写作转型产生过重大影响,或许影响到了他这一代诗人的写作样态。像肖教授这样的老翻译家,身上体现出来的不仅是翻译道德,更是知识分子精神,其每部译作都让他“很震惊,醍醐灌顶”,他认为肖教授是真正好的译者,不仅精通外文,中文也很棒。海南知名诗人陈波来说,肖天佑的译本,将译文中上下文的语境联系起来,既生动又准确,充分体现了他学贯中西的学养。还费很多功夫去查证相关资料,展现出的严谨治学精神,也令人敬仰。

  “不满于已有《神曲》翻译的局限和弊端,肖天佑教授的新译在一定程度上吸取中国古体诗的元素和形式,在我看来,就是力图在兼顾两种文化的共性或可通约性的基础上,找到一种新的形式!”海南著名青年学者李音认为,肖教授的这种尝试有老一辈学者的文化自信,不仅考虑到但丁不是一个现代诗人,而是一个古典诗人;而且不愿意浪费中国底蕴深厚的诗歌文化传统资源,因而放弃用白话自由体翻译《神曲》,反复琢磨两种语言的音节和韵律,尝试将之驯化成我们汉语的古诗模样,恢复《神曲》古意,也是以汉语为中心,“我觉得在一定程度上模仿古诗来翻译《神曲》是一个很有意义的文化实践,不同风格和面貌的译本并读,会丰富或解放、甚至修正我们对但丁的想象和理解,提醒我们注意但丁所生存的历史世界!”

  海南省文艺评论家副主席马良说,肖教授作为我国最权威的意大利语学者之一,在语言的准确性上,超过绝大部分译者,作为后译者可以参考前人,同时也发现了前译的不少差错,这是新版《神曲》的一个贡献。肖教授的译本较此前版本更通俗易懂,这和他自身翻译前的反复思考定位有关。《神曲》在中国多少有些被神化了,肖教授“祛魅”版的《神曲》或比较接近其本来面目。先译卡尔维诺,再译《十日谈》,最后攻克《神曲》,意大利文学的经典之作被肖教授“倒过来”译了不少,“他把《神曲》放在最后,不偶然,这是顶峰中的顶峰,皇冠上的明珠。希望肖教授早日完成全译本,这不仅是他个人梦想的实现,也是中国文学爱好者翘首以盼的!”

  “肖先生很了不起,为中国读者阅读汉文《神曲》负起了担当。律诗、白话、不需看注释,极尽翻译之准确,极尽阅读之快意。难度极大,却驾轻就熟,足见其对《神曲》研究之深刻,对东西方文字修辞理解之精到!”海南省作家协会专职副主席、海南省文学院院长梅国云认为,肖教授用古诗体的白话形式翻译700年前的《神曲》,用心良苦,不仅亮点多,意义大,还有让人特别享受的微妙之处,“他不只是把西文难言之意地《神曲》用汉文准确直白地为我们用古体诗翻译过来了,还为我们提供了用中文翻译西洋文的方法论!”

  “肖教授的讲座唤起了大学时代阅读《神曲》的记忆,也让我们思考今天该如何读但丁?!”海南大学人文传播学院院长、著名评论家刘复生说,当年不能读懂存在理解能力方面的因素,但是更重要的一点是,我们没有找到进入《神曲》的解释学的方法论。重新听取肖天佑的有关讲解,令人忽然意识到可能找到了阅读《神曲》的路径,“《神曲》从来就不是一个纯文学的文本,把它当做了一个超历史、超地域的人类文化的经典,甚至是一个‘纯文学’的文本来阅读,永远都进入不了《神曲》。政治斗争以及对社会政治局面的思考,贯穿了但丁完整的写作过程。但丁首先是一个政治家,他的文学写作从来都是他政治生涯的延伸和变形。如果不理解但丁所处的整个世界,我们对《神曲》的了解永远只能在一知半解的修辞层面!”

  ■个人简介

  肖天佑,著名意大利语言文学教授。1937年生于湖北省。1955年考入北京俄语学院留苏预备部,第二年被派往苏联列宁格勒大学意大利语言文学系学习。1960年毕业回国,分配在北京外国语学院(现外国语大学)工作。1961年底调北京外贸学院(现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教授意大利语言文学,先后担任该校意大利语教研室主任、外语系副主任、语言文学研究所副所长等职务,至2001年退休。1992年被派往我国驻意大利使馆商务处工作,担任一等商务秘书、代理商务参赞等职务,1996年回国后被授予国家级特殊贡献奖。2006年获佩鲁贾外国人大学授予的“意大利语言文化大使”荣誉称号。

  曾任中国意大利语教学研究会会长,意大利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曾参加《意汉字典》的编辑工作,《毛泽东选集》(第四卷)的翻译工作。出版过《意大利语语法》、《自学意大利语》;译作主要有《十日谈》、《神曲》、《玛丽安娜·西尔卡》、《六个寻找作者的剧中人》、《寒冬夜行人(如果在冬夜,一个旅人)》、《帕洛马尔》、《美国讲稿》、《餐饮也是媒体》等。

 

 

相关链接:

冉正万谈文学文学:从生活中来 到人性中去
晓剑:文学记录在文化思考中进行
读《王蒙王干对话录》:理性审慎地直面文学弊端
作家雪漠海南谈文学创作:再续写一段鸿雪因缘

 

(编辑:余冰月)

网友回帖

       www.hkwb.net AllRights Reserved      
海口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21001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898—66822333
举报邮箱:jb66822333@163.com
琼ICP备20230082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