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不服气而翻译
度假海口一年译完“地狱”
在“《神曲》与意大利文化”读书会上,著名意大利语言文学专家、翻译家肖天佑展示其刚在海口国新书苑上架的新作《神曲·地狱篇》,坦言他在年近八旬高龄时开始译《神曲》,主要源于两个动力,一是对国内一些译本不满意,二是因为海南给他身体注入了活力。
早在清末民初我国文人和作家就已提到但丁的《神曲》。最早明确提到但丁及其《神曲》的,是其丈夫曾是清朝政府派驻意大利公使的钱单士厘,她谈但丁在其意大利见闻录《归潜记》一书(1910年)中。清末民初的文艺评论家王国维在其著作《红楼梦评论》第五章余论中,也明确提到了但丁的《神曲》。胡适在其著作《文学刍议》中,号召大家以但丁为榜样,用白话文写作。《神曲》对我国作家写作方面的影响,莫过于参照《神曲》三部曲创作出《四世同堂》的老舍。
肖天佑介绍说,真正向我国读者介绍但丁《神曲》的第一人是钱稻孙(钱单士厘之子),1921年他以骚体翻译了《神曲·地狱篇》第一、二、三曲,以《神曲一脔》为标题在《小说月刊》上发表,憾无后文。解放前后,有一些译者从英语、法语或日语翻译出版过《神曲》的片段或单部。1949年、1962年,王维克、朱维基分别从法语、英文翻译出版的《神曲》,算是我国最早的两个全译本,但都不是从意大利语直译过来的。
1990年北大教授田德望翻译的《神曲·地狱篇》,开创了我国由意大利语直接翻译出版《神曲》的先河。1997年、2000年他又先后译完出版“炼狱篇”、“天堂篇”,至此国内才得以读到完整的、由意大利语直接翻译的但丁的巨著《神曲》。田译放弃诗歌体而采用散文体,对于强烈爱好诗歌的读者来说,感到不尽快意。2000年黄文捷采用自由体诗翻译《神曲》全译本并出版,影响较大,后来多次再版。2009年香港译者黄国彬用意大利语直译,且采用格律诗的形式,当属一绝。
“纵观这些译本,我个人觉得它们有个共同点:过于关注但丁《神曲》的评注,客观上把读者的注意力吸引到这些评注上去了,分散甚至伤害了读者对《神曲》本身的阅读与欣赏!”肖天佑说,国内已有的译本均对《神曲》原文版本都照译无误,有时甚至还会参照别的版本的注释加以发挥,结果是《神曲》译本中的注释远超过正文的字数与篇幅。他做过粗略统计,三个从意大利语直译过来的译本,注释与译文页面多了近3倍,“这就意味着读者每读三句诗就要停顿下来去看一个注释。这势必会打断读者的阅读和理解的节奏,破坏阅读兴趣、快感和享受!”
“一定要弄个简练易读的版本出来!用古典诗体翻译但丁《神曲》是我20年前的梦想。两年前来海南度假,良好的天气和身体状况让快80岁的我梦想重燃!”肖天佑介绍说,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他已有直译《神曲》之想,在其《翻译理论与实践》教材中就有表述,但当时忙于教学没有时间,后又一直住在北京,天太冷时就不想动,直到2014年底完全退休,也不再做什么兼职时,终于下了决心,“来海口又有了圆梦的好条件,气候宜人,精力倍增,让我感觉变成了充满激情和勇气的年轻人,每天工作5个小时,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就把《神曲》第一部译出来了!”
在读书会后接受媒体采访时,肖天佑不仅详细讲述了翻译《神曲》的初衷,还透露说:“地狱篇”出版后,他又继续猫在海甸岛的租住房里用功,目前《神曲》的“炼狱篇”也已经翻译好,还正在攻克“天堂篇”,而且“天堂篇”也已经翻译了三分之一,整部《神曲》的翻译已经接近尾声,计划在2017年9月全部完成,“要实现愿望,要一气呵成,岁数大了,有段时间走路都很困难,但得按照原定计划,我不敢耽搁!”
www.hkwb.net AllRights Reserved
海口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21001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898—66822333 举报邮箱:jb66822333@163.com 琼ICP备2023008284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