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 心里装着读者
不怕律诗直译《神曲》苦差事
按自己要超越前人的想法,真正坐下来开始翻译《神曲》时,肖天佑发现难度比预想的要大得多,需要实际解决的问题也是多方面的,之所以还译得比较顺手,是之前做了大量的案头准备工作。透过他在读书会上,一口气用了半个多小时讲述他翻译欧洲文学巨作《神曲》的心路历程、翻译与创作之间的关系,一直所秉承的为读者所想的理念,让人看到的是一位兢兢业业老翻译家闪光的精神。
但丁《神曲》共三部,一万四千余诗句,通篇采用十一音节三韵律的形式。什么是十一音节三韵律?具体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每个诗句必须有十一个音节。第十个音节必须重读(这也是该诗句的韵),其他音节是否重读灵活掌握;二是每三个诗句构成一节。全诗各节、各句,都要按一定的规律循环押韵。这样,使得翻译《神曲》的先决问题,是译成诗还是译成散文。外国译本两种译法均有,译成诗的有自由诗和律诗,有模仿但丁的三韵律采取三句一节的,也有自行其是改为四句一节的。我国现有的三个意大利语直译的版本,分别是散文体、自由诗体和三韵律的律诗体。
“对于处理《神曲》格律的意见,大致可分为两派:第一派主张以自由诗译格律,第二派主张以格律译格律。我选择当第二派!”肖天佑认为,如果在翻译实践中二者不能兼顾,那宁可牺牲语音层次的诗意,也不能损伤语义层次的诗意,“可惜我国内地的一些译者和许多出版社的编辑,似乎都支持第一派!”
宋朝的《三字经》是三言格式,汉朝的《木兰诗》是五言格式,我国历史以来有三至七字等格式,有的不用押韵,有的有严格的韵律,但大多节奏鲜明,朗朗上口。肖天佑介绍说,这些诗歌格式从古至今都影响着我们,可以说是我们创作与欣赏诗歌的一贯标准,是华夏儿女思维习惯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诗人郭沫若、臧克家、艾青等人的诗,都深受这些传统格式的影响,“《神曲·地狱篇》的翻译,通篇采用了五、六或七言,四句一节的格式,我个人的主观感觉还不错,当然还要看广大读者的反映!”
肖天佑译但丁《神曲》不是为学者和研究者考虑,言词不避古今,注释力求详尽。他主要从读者的角度考虑,紧紧把握内容,译成通俗版本,让普通读者包括高中和高校学生、一般文艺工作者、不懂外语的作家和一切想涉猎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文学作品却不懂意大利语的人,兴致不被破坏,还尽享阅读之趣,所以具体做法是,除使用现代汉语通用的字词和句子结构外,尽量减少注释的数量。
“翻译《神曲》时,我心里始终装着读者。我认为,读者能读得下去的东西才会认为是好东西!”在为读者签名时,肖天佑强调说,将意大利诗人但丁创作的长诗翻译成中文诗体,他不仅讲究翻译中的原则“信”“达”“雅”,还讲究“功能”。通过对原著本身和其时代背景的把握与理解,用自己语言尽可能地把作者的本意准确地表达出来,“我在方方面面下了很多功夫,算是一种探索,也是一种尝试,所以不怕这件苦差事!”
(编辑:余冰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