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网首页 |  国际旅游岛 |  房产 |  汽车 |  健康 |  时尚 |  教育 |  琼台人文 |  图片 |  彩票 
您当前的位置 :海口网首页 >琼台人文 > 琼台俊杰
北宋迁琼杜氏:重教兴学 忠勇厚德
来源: 海南日报 作者:陈光润 时间:2019-06-10 09:18:11 星期一

  助学惠泽乡里

  不少杜氏乡贤、官宦,积极为家乡教育事业捐资、兴学。如杜仲儒第二十三世孙杜常辉,在清代乾隆年间与吴位和、吴必禄、温星阳、温维新、何朝辅、冯文炌和毛映斗等8位琼山乡贤共集白银2000两在试院旁创办一间社学,延请名师教育本县子弟。因名贤丘濬曾在此求学,写下《雁集琼庠记》,而社学对面不远处有三元峰,故命名为“雁峰社学”(旧址在今琼山文庄第一小学校一带)。该社学当时是琼山地区最大的社学,道光年间经全面重修,并改名为“雁峰书院”。

  雁峰社学由杜常辉等八人捐银建造而成,因此他们当时被称为“八大家”。杜常辉在雍正三年(1725年)去世,由于生前创建书院有功,被清廷敕赠“儒林郎”。他的儿子杜攀棱受其家风的影响,也是非常热心于教育事业。

  位于海口长流琼华村的杜公桥,虽是原址上重建,整体风貌尚在。

  有一位仕途失意的杜氏后人曾长年在雁峰书院任教。杜仲儒的第二十五世孙杜应清,号东屏,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中举,琼山旧州文泰村人,国子监典簿。杜应清中举后前后五次奉命从海南赶赴北京参加礼部的应试,悲催的是,屡考屡不中,没有获得朝廷的授官。进京赶考不仅是千里迢迢、跋山涉水的艰辛,家庭还要承担繁重的盘缠,以及漫长的路途中各种不可预知的风险。五次进京应试的受挫,致使杜举人发出了“百年有限之光阴,半消磨于马足车尘之下”的感慨。尽管仕途坎坷,他回乡后依旧坚守重教兴学的家风,在雁峰书院开启了自己的教书生涯,尽职尽责地为各地求学者传道授业,他为人坦荡,教学有方,深受学子们喜爱。民国《琼山县志》称杜应清“为人不拘绳尺而平坦乐易,领其教者蔼然如坐春风中”。

  杜立健是杜仲儒的第三十五世孙(琼山龙塘国仓村人),琼山县参议。民国时期,他参加琼岛中文比赛荣获得第二名,在本乡震动很大,后回乡创办国仓村学校,并礼聘陈贻恒、曾祥鹏等琼山县比较有名气的老师到学校任教,这些名师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很好地带动当地教师队伍发展,提升了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使国仓村学校在当时的琼山地区获得了较高的声誉。

  杜氏对教育的重视,不仅催生众多读书人热心为本地助学,也有不少在外地的杜家后人积极投身于教育事业。杜以宽是其中代表之一。杜以宽,清嘉庆十五年(1810年)庚午科举人,海口长流人。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杜以宽复任广州番禺学宫训导。他饱读经书,熟悉儒家伦理教义,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任教官期间,积极传播和普及儒学,推动了当地岭南文化教育工作的发展,因教学成果显著,朝廷直接提拔他为广东肇庆府儒学教授。

  此外,杜以宽还是道光《琼州府志》的主要纂修者,他与张岳崧交情匪浅,被张探花称为“同郡夙好”。

(编辑:王秋芳)

网友回帖

       www.hkwb.net AllRights Reserved      
海口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21001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898—66822333
举报邮箱:jb66822333@163.com
琼ICP备20230082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