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网首页 |  国际旅游岛 |  房产 |  汽车 |  健康 |  时尚 |  教育 |  琼台人文 |  图片 |  彩票 
您当前的位置 :海口网首页 >琼台人文 > 最新推荐
黎家抬手便成舞——舞天舞地舞自己
来源: 海南日报 作者:李梦瑶 时间:2021-01-04 09:04:23 星期一

手持舂杆,撞击臼边,有时一下有时数下,发出“啯-啪,啯啪啯啯啪啪,啯啯啪”的声响,带动身体有节奏地扭动起来。夕阳西下,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红毛镇番响村的一块空地上,几名刚刚劳作归来的村妇扔下农具、搬来舞具,一曲沾泥味、接地气的《舂米舞》便淋漓展露。

没有伴奏,也没有专业的舞台服装,这是一场随性而至却又生动鲜活的表演。从“泥腿子”到舞蹈演员,身份的转变也只是一瞬间的事。在海南黎族聚居地区,类似于这样的场景几乎每天都在上演。

庆丰收、贺新婚、迁新居、祭祖先,千百年来,黎族人习惯于把自己的喜怒哀乐统统编进舞里,让舞蹈变成黎族的另一种语言之余,也为这种民族艺术的生长注入源源不断的活水。

黎族打柴舞。

抬手便成舞

展现祭祀仪式与劳动智慧

几乎每一个到访过黎村的人都体验过,聊到尽兴、酒至半酣,黎哥黎妹们便会抛下手中的碗筷或活计,说唱就唱,说跳就跳,一场热热闹闹的即兴歌舞表演也就顺势拉开帷幕。之所以张嘴就是歌、抬手便成舞,只因他们的歌舞大多采颉自平常的生产劳动,且未经过分加工与修饰,自然能随时随地即兴而舞。

收获季节,早谷登场,家家舂新米,户户尝新饭。妇女们为了缓解劳累,在挥动木杵时加入一些优美的动作,自娱性强且优美的舂米动作便逐渐演变成了具有较高艺术观赏性的“舂米舞”。

而在舂米前的晾晒阶段,乐东、昌江、东方、五指山等市县的人们往往会砍来薄皮的竹子制成扫帚状,用拍打发出的“沙沙”声驱赶前来偷吃谷子的山鸟,这种劳动生产方式演变成《赶鸟舞》后,舞者会将竹子轻轻击打在手掌、肘、肩、背、胯、脚等部位,整个身段随之不停地蹦、跳、摆、转,场面热烈且有趣。

将枯燥的劳作场景转换为愉快的舞蹈动作,由此构成黎族舞蹈的一大类别——生产劳动舞蹈。“我们劳动辛苦时跳舞,丰收喜悦时也跳舞。”琼中番响村村民王素娇跳了大半辈子的舞,椰勺、玉米秆甚至锅碗瓢盆都能成为她手中的表演道具。在她看来,跳舞既是消解疲劳、自娱自乐的方式,更是族人在特殊的节令时辰不可忽略的一种仪式。

众人轮番敲打锣鼓,身穿盛装的亩头夫妇饮用“福酒”后继而起舞……在曾实行“合亩制”的五指山黎族村寨,流行着逢农历三月、七月和十月做“牛日”的习俗,“牛日”被认为是“福日”,所以必跳《祝福舞》。这种舞舞姿粗犷古朴,原始气息极浓,与之相似的还有白沙黎族自治县元门、细水等乡祭祀祖先时必跳的《老古舞》,黎族哈方言区“作斋”时跳的《五风舞》,它们往往具有浓厚的迷信色彩和远古巫风特点,被称作是祖先舞或宗教祭祀舞。

海南热带海洋学院教授高泽强曾按照黎族传统舞蹈所体现出来的文化内涵和性质,将其概括为宗教祭祀舞蹈、生活习俗舞蹈、娱乐喜庆舞蹈、生产劳动舞蹈和英勇斗争舞蹈五大类。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许多舞种因具有极强的娱乐、观赏成分,早已不再局限于特定的时间、场合,渐渐演变改良成为日常生活中喜闻乐见的群众性舞蹈,其中最有名的当属《打柴舞》,即《竹竿舞》。

这种舞据说起源于古崖州(今三亚市)的一种黎族丧葬活动,经过创新改编后,原先的木棍、圆木改为竹竿,“女打男跳”变为“男女混合打跳”,跳时加入许多高难度动作。每当舞者灵巧地从竹竿上跳过,持竿者齐声高呼,传递出的气氛热闹而诙谐,将黎人的豪迈洒脱性格展露无疑,也难怪宋代大文学家苏轼自海南遇赦北归时,留下“蛮舞与黎歌,余音犹杳杳”的感慨。

(编辑:陈德文)


网友回帖

       www.hkwb.net AllRights Reserved      
海口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21001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898—66822333
举报邮箱:jb66822333@163.com
琼ICP备20230082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