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曾经流传较广的《更路簿》如今已难得一见。图为琼海潭门镇老渔民苏承芬手抄的《更路簿》。
《更路簿》的由来
苏承芬老人珍藏的《更路簿》没有留下作者的姓名。像这样的《更路簿》,在我省琼海、文昌也曾流行各种各样的抄本,苏承芬这本是从别人那里抄来的,也曾借给别人抄过。专家们在潭门调查时发现的几种《更路簿》,内容都大同小异。
出生于潭门的作家郑庆杨多年来对《更路簿》有着较深入的研究。他说,《更路簿》详细记录了航行西沙、南沙众多的暗礁、岛屿、沙洲,浅滩、水道之间与开往东南亚各地的针位与更数,可见成稿人十分熟悉南中国海的地理地貌。
这就需要船长级人物有长期的西沙南沙的航海实践和经验积累,如果不是船长,普通的船员不可能掌握其航向和更数。但在帆船时代,海难频发,这位船长还必须幸运地生存下来。
潭门的船长都有记录自己航行轨迹的习惯,无论是否识字,航船经过某一陌生地点,船长都会用自己的方法做下记录。而有些记录是随着本人的存在而存在,尽管潭门渔民的航海经验都记录下来,但这只能成为自己的航海轨迹的记录,每一位船长的航海轨迹记录就是一本《更路簿》的初稿,而这初稿流传下来很不容易。一旦海难发生,那些航海珍贵的经验积累和记录都在突发性的灾难中与生命一起消亡。当某一位经验丰富的老船长幸存下来,他还要有驾驭文字的能力和使命感,只有这样,《更路簿》方能面世。
麦邦奋也认为,在行文的抄本出现以前,各地渔民已经积累了大量的素材,后来有人收集整理成一个比较定型的本子。而本子在抄写的过程中也在不断地进行修改和增删,因此,《更路簿》的作者绝不是一个人,而是海南渔民长期积累的智慧结晶。
《更路簿》中的地名
潭门渔民收藏的《更路簿》记载的南海诸岛地名,全是海南方言称谓,可称为南海诸岛“土”地名,或南海诸岛琼人俗名。
《更路簿》记载的琼人俗名,是经过祖辈渔民长期在南海诸岛一带从事航海和生产活动熟悉这里的一岛一礁,“约定俗成”给南海诸岛定的名称。
(编辑:谢军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