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求的合理与无奈
监管的缺位与必要
“课堂上老师讲得比较浅,要考得好不去补课怎么行?”“他们班上大部分孩子课外都补课,我们也不能让孩子落在别人后面,何况我们也不缺这个钱!”……家长们的话语看似合理,却也透出几分无奈。
“我成绩不好,我爸妈上班也很忙,有时双休日要加班,所以他们就希望靠补课让我成绩能跟得上。”刘文卓的话,道出校外辅导班的存在价值。
记者了解到,家长们选择让孩子参加校外补习的原因,虽有少部分家长是出于培养兴趣爱好、为独生子女结识伙伴的想法,但更多的还是出于升学压力方面的考虑,既无可奈何又不得不补。
南京市中小学生学习力培训中心主任谷力告诉记者,“补课热”之所以有其生存的土壤和市场,有多方面的原因:一方面,多地出台规定,中小学不得利用节假日补课,同时限制学生的在校时间,部分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有提高学习水平的愿望;另一方面,一些年轻教师也面临物质和生存方面的压力,从事家教的利益诉求也比原来更为强烈,再加上家长们普遍没有时间与能力辅导孩子,也为“补课热”营造了客观环境。
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杨跃教授则更多持批判态度,他认为,目前社会上的“补课热”、“培训热”已经成为一种“匿名权威”操控下的“集体无意识”,投射出在日渐浮躁的当下社会,普通大众所具有的“既无可奈何又推波助澜”的教育焦虑。
“人们认为,孩子将来处于社会金字塔结构的什么位置,完全取决于他的受教育程度,即所谓学历,甚至取决于文凭的含金量,这也是‘择校热’、‘名校情结’等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杨跃认为,学校教育被赋予的功能被不恰当地夸大,甚至超出了它本身能够承受的范围。事实上很多人都知道学历、文凭并不是选拔人才的唯一依据,但似乎谁也不愿意拿自己、拿自己的孩子去冒险。
尽管如此,教育专家和教育主管部门也都承认校外辅导班自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也有其固定的市场,如今最关键的问题是没有明确的管理规定来规范这些校外辅导机构,更遑论对这些机构的有效监管。
杨跃建议:政府需要规范和监督校外培训机构,严格机构资质和教师资格认定;大众也需要以理性的态度对待课外培训;培训机构更需要行业自律。
教育专家还表示,更长远看,还是应当实行学生在校时间的弹性制,鼓励教师在上班时间内为学生提供学习辅导等。
(编辑:童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