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网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际旅游岛 |  房产 |  汽车 |  健康 |   |  教育 |  琼台人文 |  图片 |   | 
您当前的位置 : 教育>教育新闻>
孩子成卖假证妇女的护身符 假证交易为何屡禁不止
来源:中国青年报  作者:  时间:2012-07-09 09:40:57

    有需求就有市场

    笔者调查发现,总体上,人大东门的假证中销量最好、最能赚钱的是学生证、毕业证。买学生证是为了坐火车、看电影、逛景区便宜,买毕业证则是为了找工作。

    买证的人也五花八门。据卖证者介绍,有自称研究生来买本校本科生证的,有怕弄丢真证而办假证当副本的,也有屡次参加电工培训就是通不过考试的。

    香港中文大学特约研究员兰晓华认为,制贩假证行为之所以屡禁不止,根本原因在于巨大、持久的市场需求。“假证在社会上有其自身的‘价值’。人们通过假证获得物质与精神收益。它以假当真,帮许多人成就了好事。”

    兰晓华指出,当今很多单位或领域,用人机制方面不太合理,过于注重“硬件”而轻视人本身能力这个“软件”。虽然学历证书与能力不能完全对等,但这确是大家找工作必备的敲门砖。“没有证书就意味着没有面试的机会,没有展现自己能力的机会,于是就会有人去办假证,为自己拿到一张求职的入场券。”

    多名大学生也告诉记者,假证只是在小范围内使用,且不用它干违法犯罪之事,因此并没有对社会造成实际性的伤害。

    对此,陈旭认为,从法律上,相对于卖证者,买证的人的过错责任要小一些,而且买假证的行为该如何确定其法律责任,目前也没有规定。“但买证也是一种故意,明知是假的,还买证的话,你的行为肯定违法。”

    “一些人通过投机取巧拿到了证书,用人单位也许无从识别,把你当成假证上所描写的那样的人。这对于很认真、努力学习的人是不公平的。”陈旭说,“他们说没有侵犯其他人的利益,这话说得不对。”

    建立良好的人才评判体系,改变唯学历是举的观念

    假证泛滥的源头表面上看在制贩卖者,实际在于社会对证件的认同和需求。北大社会学博士陈鸿,在论文《使用假证:一种资源获取的非合法化形式——透视北京市中关村假证市场》中提到,“很大程度上当今的社会已经是一个证书的社会,因为其中充斥着无数的证书,这些形形色色的证书决定了人们的生活、收入乃至社会地位。”

    兰晓华认为,我国正处于转型时期,很多体制、制度尚处于摸索阶段,并未形成良好的并联制约机制。

    在兰晓华看来,建立完善的个人诚信档案可以减少假证现象。“目前,国内个人诚信方面的信息管理严重缺失,有必要建立个人信用信息数据库,把使用假证也纳入人民银行的信用报告,通过各方面的信息归集,全面反映一个人的信用状况。”

    “如果从源头上治理使得人们不敢购买使用假证,或者假证已无处可用了,制贩假证也就无利可图了,这个地下行业就会自动消亡。”兰晓华总结道。(实习生王慧冬 卢义杰)  

(编辑:童言)

网友回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