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网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际旅游岛 |  房产 |  汽车 |  健康 |   |  教育 |  琼台人文 |  图片 |   | 
您当前的位置 : 教育>考试>公务员>
2013国家公考言语理解冲刺:6种常见逻辑关系讲解
来源:中公教育  作者:  时间:2012-11-09 21:53:53

  在逻辑填空题目的考查中,命题时常把设空的位置放在与句子其它成分有呼应的地方。因此,寻找空缺处与前后文对应关系的对应分析法,是解逻辑填空题的常用方法。而在对应分析法中,根据空缺处的语义逻辑关系得出答案是最常用的方法。在逻辑填空题中,中公教育专家总结有六种常见的逻辑关系:

  一、转折关系

  转折关系,指的是在句子或语段中,后文不是顺着前文的意思写下来,而是转了一下,跟前文的意思相反,或是对前文意思的修改补充。

  示例一:事情虽然小,影响却极大。

  该句隐藏的逻辑前提是,事情既然很小,那么影响可能也较小。但事实上“影响却极大”。前后分句意思上存在很大的反差,形成鲜明的对比。

  示例二:这间屋子很大,只是光线差了一点。

  “光线差了一点”是对“这间屋子很大”的补充。

  【例题1】文化的本性在于创造,其使命与一切墨守成规、刻板一致、千篇一律是不相容的,创造必然导致多样性。在文化领域,只有      才会呈现出丰富多彩和生机勃勃的活力,而同质性、统一性必然窒息文化生命。

  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别出心裁               B.独树一帜                C.推陈出新               D.不拘一格

  中公解析:由“而同质性、统一性必然窒息文化生命”可知,空缺处所填的成语应与“同质性、统一性”含义相反,即应体现丰富性和差异性。“别出心裁”侧重构思、主意或办法与众不同;“独树一帜”侧重风格独特新奇,自成一家;“推陈出新”意为剔除旧事物中的糟粕,吸取精华,使之向新的方向发展;“不拘一格”指不限定于一种规格和方式,比喻打破常规。由词义可排除B、C项。在文化领域“别出心裁”并不一定会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局面,故“不拘一格”更贴切。本题选D。

  二、顺承关系

  顺承关系,指的是作者在描述一个连续的动作或事情时,常遵循一定的时间、空间或事理逻辑顺序,表现在句子中则是分句之间有前后相承的关系,或描述连续动作的词语之间具有不可颠倒的前后次序。

  示例:构成中华文明的各支源流各有其成长、壮大、迁徙、融合的历史。

  句中“成长”、“壮大”、“迁徙”、“融合”一系列连续动作有着不可颠倒的时间顺序。

  【例题2】生物分子计算机是一种用生物分子元件组装成的纳米级计算机,将其植入人体能自动扫描身体信号、          生理指标、           疾病并控制药物释放等。但研究人员指出,要实现这一            还要克服很多障碍。

  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监测  判断  目标                                       B.记录  查找  理想

  C.显示  治疗  技术                                       D.检测  诊断  愿景

  中公解析:“扫描身体信号、         生理指标、        疾病并控制药物释放”,描述的是四个有着严格的先后顺序的连续动作:先扫描身体信号,再根据信号检查各项生理指标,接着根据指标来诊断疾病,最后通过控制药物释放来治疗疾病。B、C项均不符合这个逻辑顺序,排除。A项看似符合,但“判断疾病”远没有“诊断疾病”来得恰当。且“愿景”也契合句意,故答案选D。

  三、递进关系

  递进关系,指的是后一分句以前一分句为基点,并在程度或范围上比前一分句有更进一层的语义关系。常表递进关系的词语有:甚至、更、还、以至、何况、并且、不仅(不但、不光)……而且……、尚且……何况……。

  示例一:我去过江浙一带,几乎每到一个县,都发现那里的博物馆会有一张登几个甚至几十个中过状元的人的名单表,这真是令我瞠目结舌。

  例句中“甚至”前后,即“几个”与“几十个”之间为递进关系,表示数量的增多。

  示例二:这已是三十多年前的事了,我最近还见到这位朋友,那一点灯光居然鼓舞一个出门求死的人多活了这许多年,而且使他到现在还活得很健壮,我没有跟他重谈起灯光的话,但是我想,那点灯光一定还在他的心灵中摇晃。

  例句中“使他到现在还活得很健壮”与“多活了这许多年”之间为递进关系,进一步表示“那一点灯光”对“他”的鼓舞作用之大。

  【例题3】我们要善于在平庸的生活中找到自己的支点。如果          ,甚至这山望着那山高,那我们永远做不好脚下的事,更不容易满足。

  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好高骛远                  B.得陇望蜀                  C.欲壑难填                  D.贪得无厌

  中公解析:“得陇望蜀”、“欲壑难填”、“贪得无厌”意思相近,都是指追求财物没有满足的时候,与句中“这山望着那山高”的程度接近。由“甚至”可知,其前后为递进关系,而B、C、D都不构成该关系。故本题答案为A。

  四、并列关系

  并列关系,指的是语段中词与词、短语与短语、句子与句子之间在语义上相互关联,在句子结构上趋于相同,在句子成分上地位相当的关系。

  并列关系的词或短语常以顿号、关联词“和”连接。为了保持句子内部节奏的一致性、流畅性,句中并列成分的词语的词性通常保持一致,语义多相互关联或相近。

  并列分句的结构常常相似,多以分号连接,为了使分句间彼此照应、紧密联系,分句描述的多是同一个事物的不同方面,或从不同的角度阐述同一个道理。

  示例:读完英雄老人李文祥的报道,相信很多人会有发自肺腑的感慨,在革命战争年代出生入死,和平建设时期又这样安贫乐道、不求索取,这就是革命传统,这就是革命精神!

  例句中有三对并列关系:“革命战争年代……”与“和平建设时期……”并列,是从两个不同的时期的表现来阐述革命精神;“安贫乐道”与“不求索取”并列,意思相近;“这就是革命传统”与“这就是革命精神”并列,结构相同、意思相近,主要表强调,表达作者对“英雄老人李文祥”强烈的赞美之情。

  【例题4】荀子认为,人的知识、智慧、品德等,都是由后天学习、积累而来的。他专门写了《劝学》篇,论述学习的重要性,肯定人是教育和环境的产物,倡导        、日积月累、不断求知的学习精神。

  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孜孜不倦                  B.坚忍不拔                  C.按部就班                  D.一丝不苟

  中公解析:由空缺处后的两个顿号可知,空缺处所填词语与“日积月累”、“不断求知”为并列关系,故含义也应与之相关联或相近。“日积月累”、“不断求知”强调的是一种持续性,选项中只有A项的“孜孜不倦”符合。故答案选A。

  五、因果关系

  因果关系,指的是前后文在语义上存在原因与结果的关系。逻辑填空中,常见的表因果关系的词语有:因为、所以、由于、才、以致、因此、既然……那么……。

  示例一:由于古人视彗星出来为不祥,故而对其非常重视,几乎每一次出现都有比较详细的记录。

  句中因为认为“彗星出来为不祥”,所以在行动上“对其非常重视”。

  示例二:我们在大脑疲倦的时候,往往随意地将课本以外的书籍取来阅读,因此这书籍就成了常和我们亲近的一种消遣品。

  句中因为疲倦时“往往随意地将课本以外的书籍取来阅读”,所以这些书成了“一种消遣品”。

  示例三:对领导干部而言,媒介素养不仅是能力,更是一种心态。有平等的心态,才不会有“替党说话还是替人民说话”的傲慢官腔;有尊重的心态,才不会有“没时间跟你闲扯”的敷衍轻慢。

  句中因为有了“平等”、“尊重”的心态,所以才不会有“傲慢官腔”、“敷衍轻慢”。

  【例题5】苏州建城有2500年之久,它已经      。无怪乎七年前初次       的时候它是那样疲劳,那样忧伤,那样强颜欢笑。失修的名胜与失修的城市,以及市民失修的心灵似乎都在        苏州自身的存在。苏州,还是苏州吗?

  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千疮百孔  拜访  置疑                                B.未老先衰  探访  质疑

  C.老气横秋  寻访  质问                                D.老态龙钟  造访  怀疑

  中公解析:第一空所在句子阐述的是一个因果逻辑:因为苏州建城已经有2500年之久了,所以它已经        。由语义可知,第一空应填一个表示“老了”意思的成语。“千疮百孔”、“未老先衰”都不符合,排除A、B。苏州就在那里,不需要去寻找,因此C项“寻访”不合句意,排除。故答案选D。

  六、解释关系

  解释关系,指的是语段中的某句话或词语是对前文或后文的某个描述或阐述内容的解释说明。

  示例:无论当下的生活多么衣食无忧,中国人还是爱假想将来可能遇到的变故,即使这些真正发生的机率接近于零。这只能从中国未雨绸缪的传统心理方面进行解释。

  例句中“无论当下的生活多么衣食无忧,中国人还是爱假想将来可能遇到的变故”是对“未雨绸缪”的解释。

  【例题6】有研究表明,生物大灭绝在历史上发生过二十几次,大约每2600万年发生一次,似乎具有        。对于物种大灭绝的发生是否真的如此频繁和有规律,还有争议。但即便是最        的估计,也认为至少有5次物种大灭绝是非常明显的。

  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必然性  乐观        B.规律性  简单         C.突发性  粗略        D.周期性  保守

  中公解析:阅读题干可知,第一空与“大约每2600万年发生一次”构成解释关系,“每”在此表示同一动作有规律地反复出现,由此可知,第一空只能选“规律性”或“周期性”。与“简单”相比,“保守”侧重于指一种底线或最低的限度,与后面的“至少”对应更恰当。因此本题答案为D。

  

(编辑:郑克姗)

网友回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