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保亭众多村名牌之一。金不弄村隶属“加答行政村”,实体相同。“加答”当是《琼台志》“陵水”舆图中的“加赌”,康熙间设保亭营后改作“江淡弓”,都是一音之转。该村明文记载史五六百年。 何以端 摄
标示数百古黎村名
明代州县图对山区黎村标示的丰富,是其最大亮点,可惜更少人注意。
从居民点的数量看,州县舆图可谓“一反常态”:汉区村落记载并不多,多半只记到“都图”,黎区尤其是深山黎峒的村落,却往往密集成群,目不暇接。
例如,“万州”“陵水”图幅左上部的深山区方位,都以反白字密密标示着“生黎”村名,数一数,陵水61个、万州67个、崖州47个。如果加上正常方式标示的“熟黎”村名,村数就会加倍,居民点数比琼北社会发达县舆图丰富得多。
地名追溯,是研究历史地图的必修课。这么多记述背后,究竟有多深的内容?
以“陵水”图为例,根据当代居民点同名或近音、大致方位又符合的,本文初选33个村名,基本在今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境内。
古今地名比对,在对外关系史研究中早已有之,黎峒研究却还少见。这是一条荆棘之路,也是颇费时间的笨功夫,但舍此别无他途,所以值得。
史料越早,不同方言的读音与现代的差别就可能越大。古代调查者用各自方言(包括官话、粤语、闽南语)记录的地名,与今人用普通话或粤语翻译的地名,两种“洋泾浜黎语”均未尽准确,难以严丝合缝,姑且预留一定宽容度。
以下列出的地名,无括号备注者为古今同名,有括号者括弧内的为疑似相应的当代村名,它们大部分两字相似,少部分一字相似,另一字仅声似或仅韵似。初选引用“模糊逻辑”,有些争议是正常的,若有六七成最终确认,本文分析就能成立——
保城镇以东至什玲镇方向,13个:南川(民国地图标示为湳春弓,黎语原意为“河之北”,今改春天村)、豆雷(道隆)、乐九(南九)、南凹(南只)、沟口(合口)、擅声(什胜)、界村、加拜(加防、防拜,发音有差异)、南墩(南郡)、大田、打祥(什冲)、卓进(巡亲)、大播(大坡)。
保城镇以北,5个:牋昧(什慢)、止锦(什国)、打八(什败)、朝墩(什东)、播信(八村)。
保城镇以南至三道镇方向,11个:加赌(加答)、毛石(母赤)、多昧(大妹)、南昌(南党、昌党近韵)、歧村、买哄(毛开)、白赖(保利)、遮锦(什各,粤语近音)、竹炭(什梯利)、对户(什问,有差异)、马岭(毛列,《琼台志》舆图此系村名)。
此外,还有个“湳温”,即民国地图的“湳温弓”,黎语原意为“河之南”,是保城镇石峒河以南不远处的小村群,当代没有对应村名,故不计入。
五指山市,4个:者白(旧称志马,即南圣)、撒天(什千)、八报(报芭)、南川(南冲,在毛道乡)。
其他图幅如“崖州”等判读率更高,但陵水深山最为荒僻,值得专门剖析。
这说明《琼台志》舆图里的居民点都曾经实有,而且相当一部分今天仍然存在。在貌似落后的制图法式掩盖之下,舆图如螺钿宝石般镶满了真实的黎族史细节!
对信史文化的探索与弘扬,日益成为重要共识。黎族没有自己的文字,其历史挖掘尤为不易。笔者行走保亭看到很多新制的村名牌,都突出标示本村渊源,通常追溯到1935年创设保亭县的地图。虽然距今不足百年,却是个可喜的开端。
(编辑:王秋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