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网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际旅游岛 |  房产 |  汽车 |  健康 |   |  教育 |  琼台人文 |  图片 |   | 
您当前的位置 : 教育>教育新闻>
春蚕奶奶与保姆 "这些小姑娘就像我的孙女一样
来源:中国青年报  作者:  时间:2012-07-18 11:10:52

    “人跟人应该平等”

    有关“春蚕奶奶”和保姆们的故事,实际上是在一本名叫《历程》的书里被找到的。这是孙世英老人90岁那年写的自传,讲述了她和丈夫一生的故事。

    在这本书里,与保姆相关的内容仅占其中的半页。老人写道:“我认为青年的女孩,初中文化,工作不易……来做家庭服务……我能培养帮助她们也是应该的。”她猜想,或许是由于将书送给了自己所在的党支部,支部成员发现了这其中特别的一段并通知了记者,才使她受到媒体关注。

    尽管帮助保姆的故事仅占其中极小的一部分,可孙世英却觉得,正是那本书中叙述的生活和经历,让自己成了保姆们如今面对的这样一个人。

    她1921年出生于江苏徐州,祖母家经营银楼,是徐州城的第二大富商。父亲曾参加北伐战争,任职团长,后又在徐州任过盐务局纠察队长和税务局长,“都是肥官”。因此,孙世英从小读幼儿园、教会学校、高级助产学校,接受了良好的教育。

    丈夫刘琦行与她青梅竹马。刘父是黄炎培的同学,曾任国民党苏浙皖监察使、南京教育局长。刘母1909年就加入同盟会,后以“革命元老”的身份当选为国民党的国大代表。

    这样的两家人,或许很难想象,自己的儿女居然加入了中共地下党。他们在南京举行婚礼时,后来在台湾出任“总统府秘书长”的国民党元老张群前去道贺,李宗仁、宋美龄也专程派代表前往。正当这些国民党大人物走进一楼大厅的婚宴时,地下党却正在二楼孙世英的新娘梳妆室里召开秘密会议。后来,刘琦行与父亲背道而驰、加入共产党的消息,甚至还曾登上多家报纸。

    为了躲避蒋介石政府的迫害,这对年轻的夫妻曾躲去香港。1949年4月,政权改变前夕,他们乘船北上,回到北京。

    如今,人们带着对“春蚕奶奶”故事的好奇走进这个家庭,才得知了更多传奇的往事。老先生刘琦行在几年前去世了。娇滴滴的千金大小姐为宣传抗日一天走60里路以至于抱着脚痛哭的日子,已经过去了大半个世纪。如今出门已经需要坐轮椅的老太太,还是会时常将话题说回到那些过去的时光。

    她说,自己一生为人受到两个人的影响。一位是她的祖母,那是个善良的前清女人,如果有乞丐来家里讨饭,这位女主人都会亲自将好饭好菜送到乞丐面前。而另一位,则是她的“老乡”周恩来,“他是个无儿无女却毫不自私的人”。

    “人跟人应该平等。”孙世英说,这是她参加革命后一直坚持到今天的信念。

    今年正值“反右”运动55周年,她曾接到中组部原副部长李锐的电话,希望她写写刘琦行在“反右”中被下放时的情况。当谈起这个话题时,一直很平静的老太太承认,只有在1957年的时候,她“有些后悔”。

    “我们是为了不做亡国奴才抗日,为了民主和自由,才反对国民党,加入共产党。”这位老党员缓缓地说。

    在谈起为什么要尽心力培养家中的保姆时,孙世英总是毫不犹豫地回答:“那些小姑娘十七八岁就出来打工了,要是我的孩子17岁时,我可宝贝她。”

    直到几次聊天后,她才告诉记者,自己的孩子在那个年岁时,正值“文革”。当时她被隔离起来,关在一个学习班里,由6个年轻人看守。每天晚上200瓦的灯泡亮着悬在头顶,令她无法入睡。老地下党员刘琦行每次送饭时,都将一小张透明纸包成团放进饭盒一角,纸上有时写着“一定要坚持说实话,不要怕威骂”,有时写着“说实话吃好饭”。

    “那些看管我的青年们,她们哪有这种做地下工作的经验。”老人在自传里这样写道。只是,由于这场家庭变故,她的孩子大病一场。

(编辑:童言)

网友回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