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太原市成成中学考点,考生结束考试,走出考场
“毕业时,看不起那帮考公务员的同学,但是这么多年在社会打拼,让我明白稳定而且长期有保障的生活,才是我需要的。”太原男子孙远年薪已达15万元,但还是参加了当地今年的公务员考试。几千人竞争一个岗位的情况,大家都已经习以为常了吧。对于劳动不分贵贱的说辞,大家也都能接受。但是,当事实和道理码在一块的时候,相信只剩下纠结的份儿了。当“铁饭碗”和职业自豪感对撞的尴尬发生,这背后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境况?相信可以从很多现实中剖析出来。
【身份焦虑】 个别职业的资源垄断与“拼爹”叠加
虽然其他职业或低学历也可能带来高收入,但由于学历的标签作用和个别职业对社会资源的垄断,导致身份焦虑的加剧;而另一方面,各种“二代”、“拼爹”现象层出不穷,又让身份焦虑更为凸显。
对自己行业的抱怨、对编制的趋之若鹜,背后反映的实为社会上逐渐蔓延的“身份焦虑”。
近日,一则“研究生毕业回家种地,老父气绝服毒”的新闻引发人们思考。在外人看来,新闻中这名研究生有点“高不成低不就”,只想找一个“体面的工作”,否则宁愿先回家务农,最终让父亲觉得“蒙羞”。
找不到“体面工作”宁愿待业,这一下子又勾勒出当今“就业难、企业招工难”并存的怪相。有评者不无感慨的叹道:这种社会成员都对某一种职业趋之若鹜,或对某一种职业无人问津的现象,有利于中国社会的发展吗?这种现象其实由来已久。早在2007年,有人在上海市对4000户家庭做了一次入户调查,发现他们中仅有1%的人愿意做工人,众人最期待的工作是公务员。而这似乎也不难理解。在一定程度上来说,在收入分配不太均匀的格局下,职业的身份外衣往往决定着由薪酬多少带来的“阶层定位”。必须承认,不同职业带来的社会评价是有差别的,石油、电力、银行的从业者和普通民企职工当然不可相提并论,吃“皇粮”的公务员独成体系的福利待遇也令人艳羡。如何消除某一行业高高在上的待遇差别,才是缓解求职跑偏现象的根本之道。
这种收入差距,也易让人联想到普遍存在的城市焦虑心态。
此前,月薪多少会让你在相应的城市生活不惶恐?这样一份调查引起公众广泛关注。调查数据显示,上海、北京等一线城市需9000元左右,而成都、大连等二线城市则在5000元上下浮动。果真如此吗?一位在二线城市生活的网友表达了自己的心声:“我的收入只有2000元左右,但生活还不错,该有的都有了。”在他的眼里,“钱是永远没个够的”,只要合理安排,即使收入不高,生活也完全可以放松地过。与此同时,几个月前,一名银行员工在网上发帖抱怨说,自己年薪20万元在北京生活压力依然很大,感觉生活在社会最底层,这样的“哭穷帖”引来的只是嘲讽。
对此,《新华社每日电讯》曾刊文指出,工资表象背后的身份焦虑才是根本症结。腐败问题、贫富差距其实是个人惶恐被隐蔽的深层原因。因为与惶恐相对的是确定性、是希望,很多人感到“惶恐”是因为对未来缺乏把握。如今职业选择集中化甚至窄化,竞争成本升高,再者公务员等个别职业催生了大量“失意者”,职业焦虑自然会演变为个人“惶恐”的一部分。
文章写道,虽然其他职业或低学历也可能带来高收入,但由于学历的标签作用和个别职业对社会资源的垄断,导致身份焦虑的加剧;而另一方面,各种“二代”、“拼爹”现象层出不穷,又让身份焦虑更为凸显。
(编辑:郑克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