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送孩子来周末兴趣班上课的家长打发时间。记者王维宣 摄

▲家长怕孩子晒着,给孩子遮挡太阳。记者邱伟荣 摄(资料图片)

茛暑期,孩子们在家长的陪同下学电子琴。 记者骆昌威 摄

▲书法比赛, 小孩不急家长着急。记者邱伟荣、罗雪莲 摄
教育部拟出指南:6岁孩子会10以内加减即可 家长:知识能力标准太低生活能力标准太高
教育部近日发布《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社会各界意见,针对5~6岁儿童,数学能力只要求“能进行10以内的加减运算”,生活能力要求“能按类别整理好自己的物品”。很多家长认为《指南》的知识能力标准太低,生活能力标准太高。
记者从广东省妇联发布的“早教的认识误区对家庭教育影响”调查报告获悉,七成广东80后父母想把孩子培养成超常儿童,甚至是神童,仅三成家长希望孩子正常发展。专家分析,九成以上的儿童智力都属于正常水平,过度早教已经导致厌学情绪呈现出低龄化,孩子早期教育应该“回归童年”。
新规:严禁拔苗助长式超前教育
家长:仅三成希望孩子正常发展
教育部表示,实施《指南》的原则之一就是要遵循幼儿的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严禁“拔苗助长”式的超前教育和强化训练。
然而,广东省妇联、广东省家庭教育研究会课题组对广州、佛山、东莞三市5所幼儿园中500多名0~6岁孩子的家长进行调查发现,广东80后父母虽然在教养方式上已经倾向于民主,但他们对孩子的期望普遍过高。只有3成的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正常发展,七成的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是超常儿童,最好是神童。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院教授麦志强表示,现实中超常儿童和低智力儿童所占的比例都非常小,九成以上的儿童智力都属于正常水平。很多父母对子女都有很高的期望,希望他们成为这“家”那“家”,从小就要求孩子样样争第一,“如果家长非要给正常的孩子定一个超常的标准,那结果只能等于拔苗助长。”
(编辑:童言)